困里逢君一月春,同方不觉自相亲。
文章早已添声价,德义犹思与日新。
有意动时成性僻,未安心处是吾真。
必须俯仰先知愧,然后能为无愧人。
困里逢君一月春,同方不觉自相亲。
文章早已添声价,德义犹思与日新。
有意动时成性僻,未安心处是吾真。
必须俯仰先知愧,然后能为无愧人。
这首诗《赠人》由明代诗人杨爵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友情、品德与自我修养的深刻见解。
首联“困里逢君一月春,同方不觉自相亲”以“一月春”比喻短暂相聚的美好时光,即使在困境中也能感受到友情的温暖,自然而然地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这里的“困里”不仅指物质上的困顿,也暗含心灵的疲惫,而“君”字则点明了对方的重要性,是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
颔联“文章早已添声价,德义犹思与日新”赞美了朋友的文章才华和高尚品德,认为其作品已增色不少,而个人的道德与智慧也在不断进步,追求着日新月异的成长。这里既是对朋友成就的认可,也是对自身修养的期许。
颈联“有意动时成性僻,未安心处是吾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的一面。当内心有所触动时,可能会表现出一些个性化的倾向或癖好;而在未被外界影响的心境下,才是最真实的自我。这句诗鼓励人们保持本真,不受外物左右。
尾联“必须俯仰先知愧,然后能为无愧人”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只有在面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时,能够认识到错误并勇于承担,才能成为一个无愧于心的人。这不仅是对朋友的期望,也是诗人对自己以及所有人的期许。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友情、个人成长与自我认知的探讨,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追求,体现了明代士人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与实践。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