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书勋伐,州民颂乐康。
岂唯存柏椁,亦合葬桐乡。
黄壤千年恨,青山六里长。
空馀铃阁畔,寂寞菊花香。
国史书勋伐,州民颂乐康。
岂唯存柏椁,亦合葬桐乡。
黄壤千年恨,青山六里长。
空馀铃阁畔,寂寞菊花香。
这首诗是王禹偁在宋朝创作的《翟使君挽歌(其二)》。从这短短四句来看,王禹偁借此诗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历史人物的缅怀之情,以及对于英雄末路的感慨。
"国史书勋伐,州民颂乐康"两句开篇即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一番盛世景象。"勋伐"指的是记录功绩的历史书写,而"州民颂乐康"则描绘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情形,共同构筑出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画卷。
然而,从第三句"岂唯存柏椁,亦合葬桐乡"开始,诗人转而表达了一种对逝去事物的怀念之情。这里的"柏椁"指的是古人常用的棺材材料,而"桐乡"则是一处地名。王禹偁通过这两者结合,暗示了历史人物或英雄身后的葬礼,反映出诗人对逝去英雄事迹的追思。
最后两句"黄壤千年恨,青山六里长。空馀铃阁畔,寂寞菊花香"则更深入地描绘了一种历史沧桑与个人情感交织的情境。"黄壤"指的是古代的黄河边,而"千年恨"表达了对历史长河中英雄悲剧命运的无尽叹息。"青山六里长"则描绘了一幅辽阔幽深的山野景象,"空馀铃阁畔"和"寂寞菊花香"更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渲染出一种孤寂与哀愁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王禹偁精湛的笔法,更反映出了他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丰富表达。
作灶长如丘,取土深于堑。
踏轮飞为模,覆灰色乃绀。
力疲手足病,欲憩不敢暂。
发窑火以坚,百裁一二占。
里中售高贾,斗合渐收敛。
持归示北人,难得曾罔念。
贱用或弃朴,争乞宁有厌。
鄙事圣犹能,今予乃亲觇。
妒花风恶。吹青阴涨却,乱红池阁。
驻媚景、别有仙葩,遍琼甃小台,翠油疏箔。
旧日天香,记曾绕、玉奴弦萦。
自长安路远,腻紫肥黄,但谱东洛。天津霁虹如昨。
听鹃声度月,春又寥寞。
散艳魄、飞入江南,转湖渺山茫,梦境难托。
万叠花愁,正困倚、钩阑斜角。
待携尊、醉歌醉舞,劝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