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玉露妆新秋,露声斜逐河声流。
美人相望隔千里,对此翻令生百愁。
谁家箫鼓夜行乐,寂寂那知客怀恶。
知音不来可若何,一任虫丝护弦索。
银河玉露妆新秋,露声斜逐河声流。
美人相望隔千里,对此翻令生百愁。
谁家箫鼓夜行乐,寂寂那知客怀恶。
知音不来可若何,一任虫丝护弦索。
这首《秋夕》由明代诗人石宝所作,描绘了深秋夜晚的静谧与凄美,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愁绪。
首句“银河玉露妆新秋”,以银河和玉露为背景,巧妙地勾勒出秋天的清新与宁静,仿佛整个世界都被一层轻柔的秋意所覆盖。接着,“露声斜逐河声流”一句,通过露珠滴落的声音与河水流动的声响相互映衬,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寂静与和谐,同时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界的循环不息。
“美人相望隔千里,对此翻令生百愁。”这两句直接点出了诗人的孤独感。即使在如此美丽的秋夜中,诗人却只能遥望远方,思念着远方的爱人,这种距离带来的不仅仅是美景的欣赏,更多的是无尽的忧愁与思念。诗人的情感在这两句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份跨越千里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谁家箫鼓夜行乐,寂寂那知客怀恶。”这一句通过对比,展现了他人的欢乐与自己的孤独。在远处,有人正在享受着音乐与欢聚的乐趣,而诗人却独自一人,感受着内心的痛苦与孤独。这种对比不仅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境遇的思考。
最后,“知音不来可若何,一任虫丝护弦索。”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知音的渴望。在这样的夜晚,即使有琴弦在轻轻振动,却没有知音倾听,这无疑增加了诗人的寂寞与无奈。诗人希望有理解自己情感的人出现,共同分享这份孤独与美好,但现实却是如此残酷,只能让虫鸣来陪伴自己,守护着琴弦。
整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揭示,展现了诗人面对孤独与思念时的复杂心情。通过对比与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冻烟暝色。补小楼画本,一枝长笛。
夜静月寒,天付幽香美人摘。
如此溪山最好,偏耽误、词笺吟笔。
便算有、驿使携来,离恨落琴席。乡国。路寂寂。
怕细数梦痕,翠藓堆积。凤筝暗泣。
倚竹娟娟忍追忆。
江上归期未准,应望断、潇湘愁碧。问点点、清泪影。
可能寄得。
佩兰怨曲,啼竹潸痕,魂断何许。
吊古人来,还是冻云愁聚。
倦雁稀迎前度客,昏鸦冷寄谁家树。
数归程,但梨花梦隔,扣舷空阻。
念几日、湘南留滞,窗暝栖烟,灯暗吹絮。
望眼冥迷,不到夕阳红处。
拂槛徒夸群玉见,推篷忍看飞琼舞。
倚新词,待催将、棹歌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