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燹有恒劫,理难苍昊嗔。
未竟杀戮遭,已叨无尽恩。
暂谋一夕安,遍叩识者门。
谁防捷足多,实无馀地存。
岂当投露草,宿与饥鬼邻。
疾日不慰怀,渐渐西云昏。
望途森乱棘,视水惟流湍。
在昔安宅居,冻饿尚匪艰。
栖鸟彫有林,匿兽荒有山。
但得托止常,亦听毛羽残。
勉趋禅室谋,为我让西轩。
转觉两间窄,独此广厦宽。
雏僧走供烛,菜芋纷堆槃。
夺命沟壑馀,何暇饮与餐?
幸保骨肉完,弥使心凄酸。
隔屋多惨啼,愁阴夜方漫。
兵燹有恒劫,理难苍昊嗔。
未竟杀戮遭,已叨无尽恩。
暂谋一夕安,遍叩识者门。
谁防捷足多,实无馀地存。
岂当投露草,宿与饥鬼邻。
疾日不慰怀,渐渐西云昏。
望途森乱棘,视水惟流湍。
在昔安宅居,冻饿尚匪艰。
栖鸟彫有林,匿兽荒有山。
但得托止常,亦听毛羽残。
勉趋禅室谋,为我让西轩。
转觉两间窄,独此广厦宽。
雏僧走供烛,菜芋纷堆槃。
夺命沟壑馀,何暇饮与餐?
幸保骨肉完,弥使心凄酸。
隔屋多惨啼,愁阴夜方漫。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中人民生活的艰辛与苦难,充满了悲凉与无奈的情感。诗人通过“兵燹有恒劫,理难苍昊嗔”表达了对战争不断、天道不公的感慨。接着,“未竟杀戮遭,已叨无尽恩”则反映了人们在灾难中的生存状态,既有对生命威胁的恐惧,也有对微小恩惠的感激。
“暂谋一夕安,遍叩识者门”表现了人们在困境中寻求庇护和帮助的迫切心情。“谁防捷足多,实无馀地存”则揭示了资源的匮乏与竞争的残酷。接下来的“岂当投露草,宿与饥鬼邻”更是将人们的生存境况推向了极端,暗示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助。
“疾日不慰怀,渐渐西云昏”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恶化,预示着希望的渺茫。“望途森乱棘,视水惟流湍”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险恶与生活的艰难。诗人回忆往昔的安宁生活,“在昔安宅居,冻饿尚匪艰”,与当前的困苦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定的渴望。
“但得托止常,亦听毛羽残”体现了人们在逆境中的坚韧与自我安慰。“勉趋禅室谋,为我让西轩”则展现了寻求精神寄托与心灵慰藉的努力。“转觉两间窄,独此广厦宽”表达了对宽广空间的向往与对狭小困境的反思。
最后,“雏僧走供烛,菜芋纷堆槃”描绘了僧侣们为灾民提供食物的场景,体现了人间的温情与善行。“夺命沟壑馀,何暇饮与餐?”表达了对生命消逝的哀叹与对生存条件的忧虑。“幸保骨肉完,弥使心凄酸”则强调了家庭完整的重要性与内心的痛苦。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乱中人民的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战争带来的苦难与人性的光辉,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