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热大可畏,舟行乘微风。
岂不爱燕息,兴在临川东。
晚泊择所止,碧水连遥空。
沙鸥解人意,来往如相从。
秋热大可畏,舟行乘微风。
岂不爱燕息,兴在临川东。
晚泊择所止,碧水连遥空。
沙鸥解人意,来往如相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舟于秋日酷热中航行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内心的宁静。首句“秋热大可畏”,点明了季节与环境的背景,暗示了旅程的不易。接着,“舟行乘微风”则展现了诗人利用自然之力,巧妙地克服了炎热与航行的困难,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岂不爱燕息”,表达了诗人对短暂休息的渴望,但“兴在临川东”又揭示了他内心深处对继续前行的渴望和对远方景色的期待。这种矛盾的心理,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让人感受到旅行者既疲惫又充满好奇的心态。
“晚泊择所止,碧水连遥空”描绘了诗人选择一处碧水环绕、天空辽阔之地停泊的场景,这一画面既宁静又壮丽,展现了大自然的广阔与美丽。通过“晚泊”这一行为,诗人不仅暂时摆脱了旅途的劳顿,也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
“沙鸥解人意,来往如相从”是全诗情感的高潮,诗人将自己与自然界的生物——沙鸥视为朋友,它们的自由飞翔仿佛是对诗人孤独旅程的一种陪伴与慰藉。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诗意美,也深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传递出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共鸣。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旅行中的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展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与对精神自由的向往,是一首富有哲思与情感深度的作品。
体希夷。谷神玄牝为基。
气回蹙、三千六百,溯双关、风浪涟漪。
绕金城、泥牛拉凤,度玉径、木马参龟。
七返归真,九还复命,孕成魂圣瑞烟弥。
念般若、不迷三昧,得岸证无为。
超真境、红光素艳,出入相随。
洞天莹、清微洒落,恣阳魂、轻健风驰。
抉神耀、无涯炳辉,总辉开、千古容仪。
清净风光,冲虚活计,浩然一点顿无亏。
放圣变、通天彻地,珠显露摩尼。
如如相、腾腾兀兀,处处瑶池。
雕鹗上云汉,虎豹守天关。
一官游戏,笑向古郢试朱轓。
天下封疆几郡,尽得公为太守,奉诏仰天宽。
万物一吐气,千里贺平安。雪楼高,三百尺,玉栏干。
政成无事,时复把酒对江山。
问讯莫愁安在,见说风流宋玉,犹有屋三间。
请和阳春曲,留与世人看。
具郎号菊山,秀色已衰朽。
潜郎号菊山,清香满襟袖。
天地一东篱,万古一重九。
绝爱陶渊明,揽之不盈手。
后人不识秋,多向篱边守。
璨璨万黄金,把玩岂长久。
西风容易老,回首已如帚。
因潜忆具郎,有泪如苦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