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嫌长只望春,春宵又永更何言。
睫梢强合终无睡,脚底相摩也不温。
竟夕松风听到晓,忽明灯火看来昏。
拥裯却起蒙头坐,顾影真成一病猿。
冬夜嫌长只望春,春宵又永更何言。
睫梢强合终无睡,脚底相摩也不温。
竟夕松风听到晓,忽明灯火看来昏。
拥裯却起蒙头坐,顾影真成一病猿。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对春天的迫切期待与冬夜难以入眠的矛盾情感。诗人通过“冬夜嫌长只望春,春宵又永更何言”两句,表达了在漫长而寒冷的冬夜中,对即将到来的春天充满了渴望,但当春天来临时,却又发现时间过得飞快,难以把握。这反映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季节的珍惜。
“睫梢强合终无睡,脚底相摩也不温”两句,则通过身体的感觉——睫毛紧闭却依然清醒,脚底互相摩擦却感受不到温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难以入眠的心境。
“竟夕松风听到晓,忽明灯火看来昏”描述了夜晚在松林中听到了黎明的风声,但当天亮时,原本明亮的灯火却变得黯淡无光。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暗示着白日与黑夜交替带来的心境变化。
最后,“拥裯却起蒙头坐,顾影真成一病猿”则形象地展示了诗人在长夜中的孤独与沉思。诗人披上衣物,却又起来坐在床沿,他的身影在昏暗中显得扭曲变形,宛如一只疾病的猿猴。这不仅描绘出了诗人的身体动作,也象征着他的内心世界——在漫长的夜晚中,他的精神状态就像那瘦弱的猿猴一样,显得孤独而扭曲。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差的手法,刻画了诗人在冬末春初的复杂情感,以及他对时间流逝的无力感。同时,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生动,充分展现了宋代词人杨万里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