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绝专诸子,当年学炙鱼。
人留刺客传,巷有伯鸾居。
庑下虽逃世,舂边亦著书。
吴人能用剑,风俗近何如。
勇绝专诸子,当年学炙鱼。
人留刺客传,巷有伯鸾居。
庑下虽逃世,舂边亦著书。
吴人能用剑,风俗近何如。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的《赠别吴门朱雪鸿》组诗的第二首。诗中通过对比历史人物与现实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吴地文化的独特见解。
首联“勇绝专诸子,当年学炙鱼”,以专诸为典故,赞扬友人朱雪鸿的勇猛和智慧,如同古代刺客专诸一般,不仅勇猛过人,还学习烹饪技艺,暗示其多才多艺,内外兼修。
颔联“人留刺客传,巷有伯鸾居”,进一步描绘了朱雪鸿居住环境的雅致与文化氛围的浓厚,将他比作东汉文学家严光(字伯鸾),暗示其不仅才华横溢,且生活情趣高雅,如同古代文人墨客般,生活在充满书香与文化气息的巷弄之中。
颈联“庑下虽逃世,舂边亦著书”,通过描述朱雪鸿在避世之处仍坚持著书立说,表现了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这里“庑下”、“舂边”分别指代隐居之地和劳作之处,体现了诗人对其生活态度的赞赏。
尾联“吴人能用剑,风俗近何如”,诗人借吴地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表达了对吴地人民智慧与勇气的肯定,并引出对当地风俗习惯的思考与好奇。这不仅是对友人所在地域文化的赞美,也是对友人个性与精神品质的一种映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吴地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欣赏,同时也蕴含着对个人品格与社会风气的思考。
客里群公,每到君家,欢聚如归。
早鸾刀快切,蟹胥鸡臛,倾筐小摘,野蔌山薇。
月落还留,尊空更贳,地主如公汎爱稀。
频烦甚,报梅花又发,迟我柴扉。幽香久坐沾衣。
看石上、盘根已数围。
恰今年春半,憎寒尚峭,一枝日昨,喜雨初肥。
忽忆家园,巡檐双树,也定缤纷傍夕晖。
谁吟赏,任东风吹老,作雪花飞。
两岁东亭客。却频来、君家醉饱,使人颜赤。
新米初炊留客饭,颗粒如珠一色。
更烹出、银鳞鲜鲫。
裁使老饕都属餍,早门边、又见提瓶出。
酤满眼,钱休惜。群公笑语欢尤剧。
却谁知、有人黯淡,离愁先集。
转盼明年吾去此,少个酒徒无藉。
也清醥、省公千石。
只是他时良宴会,顾尊前、无我情悽恻。
恐未免,泪沾臆。
老辈西斋,纵横甚、才华无敌。
记曾见、酒酣以往,高吟撼壁。
诗妙共惊神有助,书工更觉行逾密。
恰当时、狼藉满贫家,何尝惜。一转盼,伤今昔。
人争购,如和璧。喜深情我友,犹珍此册。
阅竟茫茫增百感,风流一去无消息。
问后来、健笔起骚坛,谁其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