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经归太白,蹑藓别萝龛。
若履浮云上,须看积翠南。
倚身松入汉,瞑目月离潭。
此境堪长往,尘中事可谙。
卷经归太白,蹑藓别萝龛。
若履浮云上,须看积翠南。
倚身松入汉,瞑目月离潭。
此境堪长往,尘中事可谙。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对自然的向往和逃离尘世的愿望。"卷经归太白,蹑藓别萝龛"一句,通过"卷经"和"归太白"表达了诗人对古籍的研习与向往,以及对名山大川——太白山的向往。"蹑藓"是轻步于青苔之上,"别萝龛"则是离开那被藤蔓缠绕的小屋,这两词展示了诗人在自然中行走和居住的情景。
接下来的"若履浮云上,须看积翠南"一句,以"履浮云"比喻超脱于世俗之上的境界,而"须看积翠南"则是告诉我们在达到那种境界时,还需观赏那如同积累的翠绿色彩——可能是指山势或是水面。
紧接着的是"倚身松入汉,瞑目月离潭"。这里,"倚身松"描绘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景,而"入汉"则有超越尘世的意味;"瞑目"是闭眼休息或沉思,而"月离潭"则是月亮与潭水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最后一句"此境堪长往,尘中事可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然之境的向往和留恋,以及对于世俗纷扰的淡然。"尘中事"指的是红尘世界中的琐事杂务,而"可谙"则是可以放下,不再挂心。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与自然的交融,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深切愿望。
纶阁知孤直,翻论北巷贤。
且縻莲幕里,会致玉阶前。
洙泗秋微动,龟蒙月正圆。
元戎军务息,清句待君联。
祖帐临周道,前旌指晋城。
午桥群吏散,亥字老人迎。
诗酒同行乐,别离方见情。
从此洛阳社,吟咏属书生。
可怜五马风流地,暂辍金貂侍从才。
阁上掩书刘向去,门前修刺孔融来。
崤陵路静寒无雨,洛水桥长昼起雷。
共羡府中棠棣好,先于城外百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