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仞才过岭,三间又见村。
林峦藏板屋,鸡犬散柴门。
山势迎人立,溪声战石喧。
仆夫嗟况瘁,日暮且停辕。
万仞才过岭,三间又见村。
林峦藏板屋,鸡犬散柴门。
山势迎人立,溪声战石喧。
仆夫嗟况瘁,日暮且停辕。
这首清代诗人王钧的《三间房》描绘了一幅山行所见的田园景象。首联“万仞才过岭,三间又见村”,展现了山势险峻与村庄的交替出现,给人以空间的层次感和行进的动态感。接着,“林峦藏板屋,鸡犬散柴门”两句,通过“藏”字和“散”字,生动地刻画了山村的宁静与质朴,屋舍隐于树林之中,鸡犬之声随意散落在柴门前,富有生活气息。
“山势迎人立,溪声战石喧”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环境,山势仿佛在迎接旅人的到来,溪水冲击石头的声音则增添了山间的生动与活力。最后一联“仆夫嗟况瘁,日暮且停辕”,通过仆夫的叹息和对日暮的描述,流露出旅途的疲惫,也暗示了诗人对归宿的渴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山行的艰辛与沿途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旅途劳顿的感慨。
桂管彫年,梅边送日,嫩寒犹力。
燕寝凝香,南枝破愁碧。
生绡澹染,聊自写、清寒仙客。疏寂。
冬树远怀,托栖霞游息。青萝古陌。
茶爨桃薪,泥香怨红藉。魂归路远瘴国。郁江北。
貌出几枝冰雪,留证劫灰经历。
向茜纱橱畔,争识故人颜色。
陇上轺轩,江南裙屐,瘦骢闲访青珉。
堕策山邮,小家碧玉窥门。
流莺苦劝东风住,有莲花、玉盏酬春。
论轻柔、弱柳随风,飞鸟依人。
茅檐纸槅香泥笐,祇桃花曾见,崔护来频。
毕竟风流,毡槌亦解温存。
后来开府珠江上,甚兰舟、不载桃根。
到今朝,谁念师师,白发青裙。
槛外榴巾蹙。绕珠丛、嫣红一点,动人春目。
二十六年重台梦,绛树双声再续。
约略似、霞川花木。
血色罗裙真珠字,是三郎、亲为端端录。
团扇句,倩谁读。桃根莫唱当时曲。
镜台边、无心插戴,鬊云凋绿。
白石仙人归何处,为马塍花一哭。
剩燕子、楼中人独。
狼籍一庭红醋醋,问藤阴、今是谁家屋。
知己泪,溅庭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