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萧萧夜漏沈,北窗灯影见伤心。
从今莫更言沧海,只合思量此恨深。
风雨萧萧夜漏沈,北窗灯影见伤心。
从今莫更言沧海,只合思量此恨深。
这首宋朝吕南公的《风雨》诗,以风雨之夜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伤感与深深的遗憾。
首句“风雨萧萧夜漏沈”,描绘了一幅风雨交加、夜色深沉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风雨的“萧萧”声与夜的“沈”深,相互映衬,渲染出一种孤寂与悲凉的情绪。
次句“北窗灯影见伤心”,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在风雨之夜,北窗下的灯光投射出的影子,仿佛映照出了主人公内心的伤痛。这里的“见伤心”不仅指光线下的影子,更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痛苦被外界事物所触发,显露出其脆弱的一面。
后两句“从今莫更言沧海,只合思量此恨深”,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经历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行动的决断。诗人劝诫自己,从今以后不要再空谈遥远的“沧海”,而应该专注于思考并深刻体味当前的遗憾与痛苦。这里,“沧海”可能象征着远大的理想或难以实现的目标,而“此恨深”则指当前无法弥补的遗憾或痛苦。诗人通过这一转变,强调了面对现实、直面内心感受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风雨之夜的描绘,以及对内心情感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和对自我情感的真诚表达。
嗟乎,吾不及识子美,诵读遗文泪如洗。
公文意气何所似,猛虎负山蛟得水。
或如秋风入松竹,或如春温煦桃李。
文章乃尔人可知,何事亨衢半途止。
定应豪气压凡夫,不学持圆媚唇齿。
孤芳独寄丛林中,安得飘风不狂起。
一杯失举强名之,包裹锋芒扼而死。
天乎天乎庸可问,如子美者使作沧浪之钓民尔。
卷送风漪光八赤,竹新渐作琉璃色。
世人贵耳便贱目,那知不抵蕲州笛。
年来愧汗常浃肤,夏日自嫌污枕席。
有时追诵法曹句,怅恨宗人不多得。
山斋置榻客一身,君惠清凉到心骨。
门前客至莫见嗔,老子解衣喧鼻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