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依山曲,孤根岁月遒。
台成堪坐啸,亭在可销愁。
截雨疑犀浦,听箫作凤楼。
飞仙宁道远,此地足夷犹。
磐石依山曲,孤根岁月遒。
台成堪坐啸,亭在可销愁。
截雨疑犀浦,听箫作凤楼。
飞仙宁道远,此地足夷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通过“磐石”、“孤根”、“台”、“亭”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氛围。
首句“磐石依山曲”,以磐石与山的自然结合,暗示了地点的幽静与自然之美。磐石稳固而坚韧,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淀,而“山曲”则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动态美。
“孤根岁月遒”一句,将“孤根”(可能指磐石下的根茎)与“岁月遒”(岁月的流转)相连,表达了时间的无情与自然界的永恒。这里的“遒”字,既有“遒劲”的意思,也暗含了岁月的沧桑感。
接下来,“台成堪坐啸,亭在可销愁”两句,直接点明了此处的建筑——台与亭。这两处建筑不仅为观赏者提供了休憩之所,更寓意着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可以暂时忘却烦恼,享受内心的宁静与愉悦。“坐啸”和“销愁”分别运用了典故,前者出自《左传》,后者出自《庄子》,都蕴含着超脱世俗、心灵自由的意味。
“截雨疑犀浦,听箫作凤楼”则是对环境氛围的进一步渲染。这里使用了“犀浦”和“凤楼”的比喻,前者可能指的是雨水如犀牛之角般密集落下,后者则可能是远处传来悠扬的箫声,仿佛在空中构建起一座华丽的楼阁。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听觉上的美妙体验,也暗示了视觉上的丰富景象,使整个场景更加生动立体。
最后,“飞仙宁道远,此地足夷犹”表达了诗人对于仙境的向往,同时也肯定了眼前这片土地的宁静与美好。这里的“飞仙”象征着超凡脱俗的存在,而“道远”则强调了追求理想之路的遥远与艰难。然而,诗人认为即使在遥远的地方寻找仙境,也无法超越眼前这片足以让人感到平和与自在的土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深邃哲思的融入,展现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