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人寄岩谷,志士从簪缨。
所尚初不同,出处皆有行。
夫子胡为哉,饮露餐秋英。
和璧以为质,黄钟以为声。
皎皎文史中,久作星斗明。
一见辄心降,端如屈人兵。
天意亦可料,祸患矧已经。
岂其礼乐时,而不收圭珽。
故知阿衡任,便是西山清。
我岂夫子徒,猥辱薮泽并。
驱车远过我,为我开天庭。
凡今落松麈,皆昔所未聆。
念此坐相阻,三十六峰横。
子言不子随,犹得座右铭。
幽人寄岩谷,志士从簪缨。
所尚初不同,出处皆有行。
夫子胡为哉,饮露餐秋英。
和璧以为质,黄钟以为声。
皎皎文史中,久作星斗明。
一见辄心降,端如屈人兵。
天意亦可料,祸患矧已经。
岂其礼乐时,而不收圭珽。
故知阿衡任,便是西山清。
我岂夫子徒,猥辱薮泽并。
驱车远过我,为我开天庭。
凡今落松麈,皆昔所未聆。
念此坐相阻,三十六峰横。
子言不子随,犹得座右铭。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与志士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和追求。诗人邹浩通过对比隐居山林的“幽人”与身在官场的“志士”,表达了对两种生活方式的思考。
首句“幽人寄岩谷,志士从簪缨”点出了两位主角的生活状态:一位隐居于山野之间,远离尘嚣;另一位则身处于官场,遵循世俗的规则。接着,“所尚初不同,出处皆有行”进一步说明了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虽有差异,但都坚持着自己的道路。
“夫子胡为哉,饮露餐秋英”一句,将“夫子”(即指志士)比作饮露餐花的隐士,形象地描绘了他清高脱俗的生活方式。接下来的“和璧以为质,黄钟以为声”运用比喻,将“夫子”的人格比作珍贵的和璧和响亮的黄钟,强调了他的高尚品质和深远影响。
“皎皎文史中,久作星斗明”赞扬了“夫子”在文学历史领域的贡献,如同星辰般照亮后世。而“一见辄心降,端如屈人兵”则表达了对“夫子”人格魅力的敬仰,将其比作不可征服的军队,即使初次见面也能使人折服。
“天意亦可料,祸患矧已经”提醒人们要预见到生活中的变数和挑战,而“岂其礼乐时,而不收圭珽”则暗示了在特定时期,即便是尊贵的礼器也可能被忽视或遗忘。
“故知阿衡任,便是西山清”通过引用古代典故,表达了对“夫子”作为领导者能力的认可,认为他的治理如同西山之清,清明公正。最后,“我岂夫子徒,猥辱薮泽并”表明了诗人并非单纯追随者,而是与“夫子”共享志趣的朋友。
整首诗通过对比隐士与志士的生活态度,赞美了“夫子”的高尚品德和深远影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与“夫子”之间深厚的情谊。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
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
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
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
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
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