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秦方外有遗民,道服芒鞋漉酒巾。
白发尚能留故老,黄花知不负高人。
何来莲社名僧侣,未愧柴桑隐士身。
欲上龙湫追杖履,海天云物碧鳞鳞。
避秦方外有遗民,道服芒鞋漉酒巾。
白发尚能留故老,黄花知不负高人。
何来莲社名僧侣,未愧柴桑隐士身。
欲上龙湫追杖履,海天云物碧鳞鳞。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者的生活与心境,充满了对自然与传统的敬仰。首联“避秦方外有遗民,道服芒鞋漉酒巾”以隐逸之士的形象开篇,描述了这位遗世独立的隐者穿着道服,脚踏芒鞋,手持漉酒巾,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颔联“白发尚能留故老,黄花知不负高人”进一步展现了隐者与老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他对高雅之人的尊重,即使年华老去,仍能保持与故人的联系,黄花(菊花)象征着高洁与不屈,表明他并未辜负那些志同道合的高士。
颈联“何来莲社名僧侣,未愧柴桑隐士身”则通过提及莲社和柴桑,暗示了隐者与佛教文化的联系,同时也强调了他的身份认同——如同莲社中的名僧,又如陶渊明那样的隐士,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尾联“欲上龙湫追杖履,海天云物碧鳞鳞”表达了诗人渴望追随隐者的足迹,探索自然之美,尤其是那位于山间的龙湫瀑布,以及广阔无垠的海天云景,充满了对自然奇观的向往与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对传统隐逸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向往,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追求,体现了诗人彭孙贻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憧憬与表达。
长淮水,日东注,流尽年光祗如故。
亘古穷今不可极,但见行舟往来处。
长淮之水流滔滔,映空浴日排银涛。
鸥凫翻飞岸摇曳,鱼龙鼓舞风怒号。
濠寿西来如折斗,汴泗交流清会口。
滚滚宁辞东海遥,万里朝宗近趋走。
长淮水,涵华滋,昔年淮右见龙飞。
天河挽洗甲兵净,恩泽汪洋合九围。
长淮水,今澄清,圣人继统川岳宁。
龙骧万斛日充贡,永奠皇图歌太平。
坦然老人真坦然,不求才行人间传。
不赋蜀道难,懒和沧浪篇。送穷乞巧皆无言。
坦然心地何所似,皎皎白日悬秋天。
桑麻田,松菊园,乃在武林清溪边。
傍溪茅屋只数椽,朝出耕,夕安眠。
儿女嬉笑南窗前,皇天平平无党偏。
坦然老人真坦然,我欲移家相近时周旋。
竹邻子,何许人,云是落托穷乡民。
柴门半掩堪罗雀,布衣百结如悬鹑。
囊间有钱即沽酒,甑中无米从生尘。
读书不多虑事浅,发言往往遭众嗔。
独行独止无与友,拂石醉卧苍厓垠。
忽梦数君子,玉立而长身。
口云出自渭川族,托迹今居汉水滨。
冰霜风雨不改色,梅仙髯史吾同伦。
闻君失意众所弃,吾独爱之求与邻。
但多酿酒对君饮,日日清风扫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