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冠盖来,强我谈京洛。
昨日颂伊周,今日詈莽卓。
或笑佞人非,或嗤世情薄。
自古良已然,二端俱不错。
是以颍水人,洗耳安寂寞。
客有冠盖来,强我谈京洛。
昨日颂伊周,今日詈莽卓。
或笑佞人非,或嗤世情薄。
自古良已然,二端俱不错。
是以颍水人,洗耳安寂寞。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名为《后杂言六首(其六)》。诗中描绘了社会上对人物评价的多变与复杂性,以及个人在面对这种变化时的应对态度。
首句“客有冠盖来,强我谈京洛”,描绘了一位客人带着官场的气派来到,强迫诗人谈论京城和洛阳的风土人情。这暗示了社会上对人物评价的直接干预,以及外界对个人言论的期待。
接着,“昨日颂伊周,今日詈莽卓”两句,以历史上的两位著名人物伊尹和周公,以及王莽和董卓为例,说明了人们对同一人物评价的快速转变。伊尹和周公被视为贤臣,而王莽和董卓则被视为奸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他们的评价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反映了社会评价的不稳定性。
“或笑佞人非,或嗤世情薄”两句进一步揭示了人们在评价他人时的主观性和偏见。有的人嘲笑那些被认为是奸佞之人,而有的人则嘲笑社会风气的浅薄,无法公正评价人物。
“自古良已然,二端俱不错”表明诗人认为,自古以来,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就存在着正反两面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并非绝对错误。
最后,“是以颍水人,洗耳安寂寞”表达了诗人对于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动的态度。诗人引用了庄子的故事,表示自己愿意像洗耳一样,远离尘嚣,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独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社会评价的多变性,以及个人在面对这种变化时的应对态度,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溪云酝酿社公雨,肯踏寒莎过阿戎。
亦有小诗拈未出,且携瀑布煮春风。
黄钟九寸裁为律,六吕六律相配匹。
嶰谷参差十二筒,猗管城子从此出。
上古苍颉初制字,后人蒙恬始造笔。
吴云不律燕云弗,韵书又以律为聿。
曰方曰册刀削之,削之笔之作以述。
析竹蘸墨丝其端,龙图龟书就篇帙。
秋兔拔毛号毛颖,愈奇愈巧愈精密。
脩管执之以为柄,短管窍之以为室。
其实不过一毫端,良工于此有神术。
锋但欲齐忌太尖,翠羽鼠须俱不必。
老夫平生学欧颜,晚脱场屋涂注乙。
著书弃笔如丘山,使年将及三万日。
眼花尚能写蝇头,笔不如意辄怒叱。
江淮笔工千百家,孰甲孰乙我所悉。
鸡距散卓杨日新,不落第二亦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