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行越沧海,陆行踰崤、函。
日夜行万里,更披万仞岚。
初上泰山北,复下泰山南。
既入岱宗坊,步步起巉岩。
登及岱盘九,峻甚华峰三。
悬峰出天际,危峪入空嵌。
忆我近嵩高,回轸向关、陕。
车行山隧中,忘却成皋险。
自入泰山来,险巘重重掩。
一险方才过,一峰又当脸。
回首视前峰,地底见一点。
迢递三天门,万山没深崦。
徘徊碧空中,白云为我敛。
水行越沧海,陆行踰崤、函。
日夜行万里,更披万仞岚。
初上泰山北,复下泰山南。
既入岱宗坊,步步起巉岩。
登及岱盘九,峻甚华峰三。
悬峰出天际,危峪入空嵌。
忆我近嵩高,回轸向关、陕。
车行山隧中,忘却成皋险。
自入泰山来,险巘重重掩。
一险方才过,一峰又当脸。
回首视前峰,地底见一点。
迢递三天门,万山没深崦。
徘徊碧空中,白云为我敛。
此诗描绘了诗人攀登泰山的壮丽景象与内心感受。开篇即以“水行越沧海,陆行踰崤、函”两句,展现了一种超越常规、勇往直前的精神气概。接着,“日夜行万里,更披万仞岚”,进一步强调了旅途的艰辛与壮阔。
诗人详细描述了泰山的雄伟与险峻:“初上泰山北,复下泰山南。既入岱宗坊,步步起巉岩。”从北至南,再从南至北,每一步都踏在陡峭的岩石之上,展现了登山的艰难。接下来,“登及岱盘九,峻甚华峰三”,将泰山的高峻与华山相比,突出了其险峻的特点。
“悬峰出天际,危峪入空嵌”描绘了泰山的奇特地形,峰峦直插云霄,峪谷深入天空,形象生动。诗人回忆起近处的嵩山,与眼前的泰山形成对比,表达了对泰山独特魅力的赞叹。“车行山隧中,忘却成皋险”,通过对比,突出了泰山道路的险峻,但诗人却能忘却之前的艰险,全身心投入登山的乐趣之中。
最后,“一险方才过,一峰又当脸”,体现了登山过程中的连续挑战与不断克服困难的精神。而“回首视前峰,地底见一点”,则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从高处俯瞰时的震撼感。诗人站在“迢递三天门,万山没深崦”的位置,四周群山隐没于远方,显得格外渺小,体现了大自然的宏大与人类的渺小。
“徘徊碧空中,白云为我敛”,结尾处,诗人仿佛融入了自然之中,与白云共舞,表达了对泰山美景的深深陶醉与敬畏之情。整首诗不仅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也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时的豪情与谦逊,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情感的佳作。
慈竹隐疏幔,慈乌巢近林。
春阳发众汇,寸草齐倾心。
懿彼堂上人,辛勤嗣徽音。
至恩谅莫酬,廓然天地深。
以兹常爱日,承颜竞分阴。
常虑日苦短,徂年易骎骎。
皇天锡难老,菽水当在今。
何必太行颠,望云伫层琴。
客游阜阳墅,闻风感微忱。
谁持大手笔,以著贤母箴。
南陔久不作,为君起讴吟。
楼居结遐想,高超世人群。
冥栖寄寥廓,心远遥天云。
举目见归鸟,夕岚浮氤氲。
清晖旷无际,揽之不盈分。
缅怀沈蛟井,金绳閟苔纹。
灵贶亘千古,英声耀前闻。
以言岐黄秘,稽首长桑君。
毋令上池水,独涴灵台焚。
昭潭古名邦,山水佳有馀。
昔贤考槃地,乔木蔚扶疏。
微径入崖谷,绿云蔽斋庐。
圣哲俨在席,林光动簪裾。
似闻丝竹音,松风响笙竽。
童子数十人,弦琴咏诗书。
王化大无外,遐荒文教敷。
回潭静无波,中有双鲤鱼。
灿灿黄金鳞,炯炯骊龙珠。
三年蓄云雷,一日翔天衢。
努力富德业,怀哉君子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