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与佛无殊,大智不异于愚。
何须向外求宝,身田自有明珠。
正道邪道不二,了知凡圣同途。
迷悟本无差别,涅盘生死一如。
究竟攀缘空寂,惟求意想清虚。
无有一法可得,翛然自入无馀。
众生与佛无殊,大智不异于愚。
何须向外求宝,身田自有明珠。
正道邪道不二,了知凡圣同途。
迷悟本无差别,涅盘生死一如。
究竟攀缘空寂,惟求意想清虚。
无有一法可得,翛然自入无馀。
这首诗由南北朝时期的高僧宝志所作,名为《十四科头(其三)佛与众生不二》。宝志大师以深邃的佛法见解,巧妙地将佛教的核心理念融入诗歌之中,展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和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诗中开篇即提出“众生与佛无殊,大智不异于愚”,强调了佛性存在于一切众生之中,无论智愚,皆有成佛的可能性。接着,“何须向外求宝,身田自有明珠”一句,比喻众生内在本具的佛性,如同明珠般珍贵,无需外求,只需自我发现和觉悟。
“正道邪道不二,了知凡圣同途”则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普遍性和包容性,无论正道还是邪道,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引导人们走向觉悟之路。而“迷悟本无差别,涅盘生死一如”则揭示了生死与涅槃、迷悟之间的统一性,指出生命的本质是不变的,只是人们对于生命状态的认知和体验有所不同。
最后,“究竟攀缘空寂,惟求意想清虚。无有一法可得,翛然自入无馀”表达了追求真理的过程应当是内心清净、无执无着的,真正的智慧在于超越一切分别和执着,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整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哲理的比喻和论述,展现了佛教中关于生命、觉悟和解脱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宝志大师对佛法的独到理解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