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雏别时小,婀娜双髻鬟。
余欲荷锄去,未能深入山。
桃花谙母祝,琪树倩人攀。
愿化成龙杖,来看雉子斑。
二雏别时小,婀娜双髻鬟。
余欲荷锄去,未能深入山。
桃花谙母祝,琪树倩人攀。
愿化成龙杖,来看雉子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两个幼小儿女的深情思念与牵挂。开篇以“二雏别时小,婀娜双髻鬟”两句,生动地刻画出儿女离别时的娇小可爱模样,双髻鬟的描写,既展现了孩童的天真无邪,也蕴含着父母对子女成长的期待与不舍。
接着,“余欲荷锄去,未能深入山”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他渴望投身自然,远离尘嚣,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但又割舍不下对儿女的思念与责任,这种情感的纠葛,深刻揭示了为人父母的复杂心理。
“桃花谙母祝,琪树倩人攀”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桃花仿佛懂得母亲的祝福,琪树则邀请他人来攀折,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对儿女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儿女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
最后,“愿化成龙杖,来看雉子斑”一句,表达了诗人希望化身成龙杖,以更自由的姿态接近自然,同时也能亲眼见证儿女的成长,体现了诗人对家庭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以及对儿女未来的深深关切和美好期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富有想象力的表达,展现了明末清初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家庭生活的深情眷恋和对自然世界的向往,具有浓郁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深度。
一夜西风萧瑟,天涯芳草,定自阑珊。
才了春愁,秋恨又上眉端。
漏迟迟、声低易断,灯黯黯、花小难圆。起凭栏。
月华满地,寒透屏山。年年。
鸟啼花落,旧游如梦,旧梦如烟。
对酒当歌,镜中非复少时颜。
碧霄迥、琼楼何处,红桥远、玉笛谁边。不成眠。
且将苦语,谱入哀弦。
暝色初临。正金荷灼灼,凤胫沈沈。
烧残终有泪,剪断岂无心。馋脂注得十分深。
光翻金粟,影动琼林。春檠上,看带笑、花开似锦。
瘦沈。踌躇甚。曾记华堂,半灭情难禁。
金钥传时,玉堂㸐处,对对红酥翠沁。
莲灯缓导上元游,兰膏浓挽平康饮。
如今绛蜡,照人长是孤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