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驴儿,渡江踏遍江南土。
正值江南无马时,驴儿得志雄威武,况是能解花门语。
江南淫雨二百日,洪涛巨浪掀天舞。
麻麦烂死秧苗无,百姓吞声苦饥苦,驴儿啖粟恬故故。
江南子弟不晓事,掷金驰逐争先睹。
誇渠省得人语言,纵使能言亦何补?
花驴儿,乃奇遇。
昨朝方上评事厅,今日又登丞相府,哮吼纵横谁敢侮?
老夫平生不信怪,见此怪事欲呕吐。
归来十日不食饭,扼腕攒眉泪如雨。
花驴儿,渡江踏遍江南土。
正值江南无马时,驴儿得志雄威武,况是能解花门语。
江南淫雨二百日,洪涛巨浪掀天舞。
麻麦烂死秧苗无,百姓吞声苦饥苦,驴儿啖粟恬故故。
江南子弟不晓事,掷金驰逐争先睹。
誇渠省得人语言,纵使能言亦何补?
花驴儿,乃奇遇。
昨朝方上评事厅,今日又登丞相府,哮吼纵横谁敢侮?
老夫平生不信怪,见此怪事欲呕吐。
归来十日不食饭,扼腕攒眉泪如雨。
这首诗描绘了一头名为"花驴儿"的奇特动物在江南的际遇。诗人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驴儿在江南无马时的得意,它不仅能够行走各地,还能理解人类的语言,显得特别聪明。然而,当江南遭受连日淫雨和洪涝灾害,百姓生活困苦,饥饿难耐时,驴儿却悠然自得地吃着粮食。目睹这一场景,诗人对江南子弟的无知和浪费行为感到痛心,他们竞相追捧这只会说话的驴儿,而驴儿的言语能力在此刻显得毫无意义。
诗人通过"花驴儿"的故事,讽刺了社会的荒谬和人性的盲目,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世态炎凉的无奈。最后,诗人自己因此事深感震惊和厌恶,甚至十日不食,表现出强烈的道德谴责和情感冲击。整首诗寓言性强,富有讽刺意味,体现了元末明初社会的一些问题。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
珠璧方辉耀,菁华未寂寥。
极知身作崇,何用食为妖。
牺象收儒庙,箫笳咽市桥。
作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