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谷依太行,云林寺每藏。
言旋自东竺,津逮是嵩阳。
双树净无我,三乘乐且常。
松门跋予马,衣袂尚馀香。
盘谷依太行,云林寺每藏。
言旋自东竺,津逮是嵩阳。
双树净无我,三乘乐且常。
松门跋予马,衣袂尚馀香。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前往少林寺的旅程与体验,充满了对佛教精神和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
首句“盘谷依太行,云林寺每藏”描绘了少林寺所处的地理环境,盘谷紧邻巍峨的太行山,云雾缭绕的林间,寺庙仿佛隐匿于仙境之中,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言旋自东竺,津逮是嵩阳”则讲述了诗人从东方的印度(东竺)返回,途径嵩山,最终到达少林寺的行程。这里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也暗示了少林寺在佛教世界中的重要地位。
“双树净无我,三乘乐且常”进一步揭示了佛教的核心思想——“无我”与“三乘”。双树象征着觉悟与解脱,强调了个体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自我净化。三乘则是指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代表了佛教修行的不同层次与目标,表达了对佛法深邃智慧的赞美。
“松门跋予马,衣袂尚馀香”最后两句描绘了诗人抵达少林寺时的情景。松门作为寺院的入口,不仅象征着自然与宗教的融合,也预示着心灵的净化之旅即将开始。衣袂上的余香,则可能是来自僧侣们诵经的香气,或是某种神圣的气息,寓意着心灵的纯净与超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佛教精神的深刻体悟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意境的佳作。
山中白日无尘迹,只有啼禽在树头。
土蚁上鞋行径叶,楝花黏手掬溪流。
高吟未许常人学,清福多应积世修。
新茗一瓶蒙见惠,家童言是社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