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夕何萧索,朝家恤殣灾。
民心无奈郁,春意有谁开。
明月舒云懒,游人怯漏回。
堪嗤愚太守,独欲上熙台。
灯夕何萧索,朝家恤殣灾。
民心无奈郁,春意有谁开。
明月舒云懒,游人怯漏回。
堪嗤愚太守,独欲上熙台。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元宵节(上元节)因恤悯饥民而取消灯火盛况的情景,流露出对当时社会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与忧虑。
首联“灯夕何萧索,朝家恤殣灾”,开篇点题,以“萧索”二字形容取消灯火后的冷清景象,暗示了朝廷对饥荒的关注与应对行动,体现了官府在面对民众疾苦时的责任感。
颔联“民心无奈郁,春意有谁开”,承上启下,表达了民众内心的压抑与无奈,以及在困境中对春天生机的渴望却无人能解的悲哀。这里通过对比,突出了百姓生活的艰难与希望的缺失。
颈联“明月舒云懒,游人怯漏回”,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景象,月亮被云层遮挡,仿佛懒于展现其光芒,游人们害怕夜深露重而不敢轻易返回。这一联不仅写出了自然界的景象,也暗喻了社会氛围的沉闷与人们的谨慎心理。
尾联“堪嗤愚太守,独欲上熙台”,以讽刺的口吻批评了一位过于急躁或不明情况的太守,他独自前往熙台(可能指官府处理政务的地方),似乎没有考虑到民众的实际需要和当前的社会状况。这一句既是对个别官员行为的批评,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如何妥善处理社会问题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宋代社会在特定时期面临的民生问题,以及诗人对此的深切关注和忧虑之情。
奸雄乘乱谋称帝,不暇从容问传器。
荀公死坐靳殊锡,文举诛因白畿地。
金根曲盖乘五时,谬以踞火尤吴儿。
悬知以鼠睨汉献,终欲搏噬如饥狸。
吁嗟白日蒙浮云,豫州奋臂提孤军。
虎熊争先气烈烈,鱼水相契情氲氲。
赤壁端如殽二陵,于操犹或称其能。
身在行间一交战,阿瞒始信河难冯。
仲谋亦恃江涛涨,岂忧炎德终沦丧。
孱陵自驻遏吴师,要知身系苍生望。
丈夫盖棺事方休,未报平生宗国仇。
英雄安得无块土,固令于此分荆州。
春风吹花不濡滞,绿满郊原何蔽翳。
前汉兴隆后汉颓,永怀启沃临行际。
闻说仙居窈复宽,湖山全似画图看。
谪归正值皇纲整,莫向斯时咏考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