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为己学,深旨妙隐微。
三复尚絅章,服膺愿无违。
昔人为己学,深旨妙隐微。
三复尚絅章,服膺愿无违。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栻的作品,名为《题曾氏山园十一咏(其一)尚絅堂》。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古籍学习和思考的态度。
“昔人为己学”一句直接点出了诗人对于先贤之学的尊崇与自我修养的重视。"昔人"指代古人,他们的智慧和学问是后人学习的对象,"为己学"则表明了诗人认为这些知识需要深入理解并内化于心。
接着,“深旨妙隐微”一句描绘出先贤之学的深奥与精妙。"深旨"指的是古籍中的深意和真理,而"妙隐微"则形容这种深意不仅是表面的,更有更为细腻、更难以言传的内涵,需要读者去慢慢体会。
诗人通过“三复尚絅章”一句展示了自己对于这些学问的不断研读和钻研。"三复"意味着多次反复阅读,而"尚絅章"则是说尽管如此,仍然觉得不足以完全领悟其中的奥秘。
最后,“服膺愿无违”表达了诗人对古人的智慧的敬仰和自愿遵循的决心。"服膺"意味着内心深处的认同与接受,而"愿无违"则是说诗人愿意终身不背离这些学问,不使自己的行为偏离正确的轨道。
总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敬重和自我修养的坚持,以及对知识深度领悟的追求。通过这四句,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谦逊,也能窥见到古代学者们对于学问探究的严肃态度。
君非身尤谪南州,南方尚鬼其俗媮。
蛇为邻,虎为陬,丹茅苦竹深幽幽。
邑人祠鬼拜古树,竹杯一仰来烹牛。
牛死齧戄常不幸,谁得禁止专锄钩。
借曰未信君且往,民将语怪君听不。
仰山头,有行舟。
南方小儿才读书,往往得官呵路衢。
君今五十始作掾,手板青袍非壮图。
况来桐汭水上城,折腰强颜休叹吁。
城西古祠能致雨,岁不有旱民无逋。
民乐未央君可娱,旧俗不与吾乡殊。
每嗟相逢少,常苦离别多。
行行复壮壮,往往起悲歌。
古来易水上,义士有荆轲。
捐躯思报恩,饮恨歌奈何。
况彼儿女怀,牵缠如蔓萝。
是以世间人,鬓发易番番。
喜君得郡章,东归随春波。
滩上严子祠,系船聊经过。
其人当汉兴,富贵不可罗。
足加天子腹,傲去钓于河。
冬披破羊裘,夏披破草蓑。
心中小宇宙,尤哂献玉和。
我惭贱丈夫,岂异戴面傩。
未免为鬼笑,谁知惧挥诃。
安得如君行,收迹已蹉跎。
空将閒岁月,尘埃浪销磨。
正同三峡贾,尽力向盘涡。
昔闻信都侯,尝作画舫斋。
空户两向辟,樽席长对排。
左顾树若岸,右盼堵成崖。
既无风波虞,但与物景谐。
一从信都去,来者趣意乖。
屋室改库厩,花木为薪柴。
君当访其迹,更葺安旧牌。
记石傥尚在,尘土加洗揩。
然后酿井泉,吟醉前人偕。
寄言灵河守,高此别乘怀。
休淬鸊鹈剑,休调鹊血弓。
平时自壮大,何所立战功。
得兵不满百,防寇沧海东。
驾船如飞鹘,出入巨浪中。
苟能勇于此,遇敌无废忠。
闻君梦慈亲,手把青玉佩。
循环念归期,月已九弦晦。
既寤心悁悁,面垢不暇颒。
屈指必春还,忽焉朱火代。
梦兆且差池,决去河可能。
昨来理恩典,佐州令近塞。
雁门适有乏,求往苦言碍。
曰惟都督雄,岂付小邦倅。
乃知仕宦难,分寸肯少贷。
遂乞回洛阳,拜省慰忧爱。
除补不应欺,圣时公道在。
幸存旧郭园,重种满畦菜。
上为北堂欢,间与良士对。
此实贤者为,赠行因以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