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差坐吞越,易於弋黄爵。
石室一钳徒,乌喙啄溲恶。
昼寝姑苏台,俯瞰无馀郭。
鮧皮沉伍牙,夷光舞绡幕。
雷精鹭鼓喧,蛇门气销铄。
嵇山生苦竹,夜月翻山鹊。
女阳亭北望,江白石凿凿。
属镂剑已亡,种山狗不咋。
草荒越王宫,野葛蔓寒壑。
君子六千人,今尽为猿鹤。
夫差坐吞越,易於弋黄爵。
石室一钳徒,乌喙啄溲恶。
昼寝姑苏台,俯瞰无馀郭。
鮧皮沉伍牙,夷光舞绡幕。
雷精鹭鼓喧,蛇门气销铄。
嵇山生苦竹,夜月翻山鹊。
女阳亭北望,江白石凿凿。
属镂剑已亡,种山狗不咋。
草荒越王宫,野葛蔓寒壑。
君子六千人,今尽为猿鹤。
这首诗名为《会稽杂咏七首(其一)》,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诗中描绘了历史上的吴越争霸,以及吴国最终败亡的场景,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悲剧色彩。
首句“夫差坐吞越”,点明了故事的主角——吴国的最后一位君主夫差,他因贪图权力而吞并了越国。接下来的“易於弋黄爵”、“石室一钳徒”等句子,通过比喻和细节描写,展现了夫差的贪婪与愚蠢,以及他身边小人的卑劣行径。
“昼寝姑苏台,俯瞰无馀郭”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夫差在豪华的姑苏台上沉溺于享乐,对国家的危局视而不见。接着,“鮧皮沉伍牙,夷光舞绡幕”则通过伍子胥的悲惨命运和西施的歌舞升平,对比鲜明地展现了吴国内部的矛盾与分裂。
“雷精鹭鼓喧,蛇门气销铄”两句,以自然界的景象来象征吴国的衰败,雷声、鹭鸟的喧闹,以及蛇门的气焰消散,都预示着吴国即将灭亡的命运。而“嵇山生苦竹,夜月翻山鹊”则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氛围,暗示了吴国的未来如同苦竹般艰难。
最后,“女阳亭北望,江白石凿凿”描绘了诗人站在女阳亭上遥望江面的情景,江水清澈,石头裸露,象征着吴国的繁华已逝,只剩下荒凉与寂寞。而“属镂剑已亡,种山狗不咋”则直接点明了吴国的覆灭,以及曾经的权贵如今已化为乌有。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人物命运的反思,表达了对权力欲望的批判,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