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
志士虚捐年力壮,诸公深负国恩瀼!
浮沉身世空搔首,锦绣江山枉断肠。
却笑汉家缘底事,黄金独不赎王嫱?
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
志士虚捐年力壮,诸公深负国恩瀼!
浮沉身世空搔首,锦绣江山枉断肠。
却笑汉家缘底事,黄金独不赎王嫱?
这首清代诗人王松的《感愤》表达了对战乱动荡的深深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感慨。首句“初传烽火照辽阳”描绘了烽火狼烟的紧急情境,暗示了边疆的战事波及到了辽阳这一地区。接着,“忽见干戈满故乡”将战火迅速蔓延至国内,触动了诗人的家乡情怀,流露出对亲人的担忧。
“志士虚捐年力壮”表达了壮志未酬的志士们在战争中白白消耗了青春与力量,而“诸公深负国恩瀼”则批评当权者未能妥善保护国家和人民,辜负了国家的重托。诗人感叹自己身世浮沉,只能徒然挠头,面对锦绣江山却无能为力,心中充满悲痛。
最后两句“却笑汉家缘底事,黄金独不赎王嫱?”以典故反问,借用汉朝王昭君出塞的故事,讽刺朝廷为何不能用黄金赎回被困的女子,来换取和平,同时也暗含对统治者决策的质疑,表达了对国家政策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犀利,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切关注和忧患意识。
陋屋三间草盖成,四时兰菊荐芳馨。
但知后圃多栽橘,何必阳山独采苓。
破睡雪花茶满碗,慰怀春色酒盈瓶。
与人无怨亦无德,自觉长年心自宁。
万物由造化,谁通天地心。
柴门闭浊暑,汗雨如滂淫。
便谓岭外热,四序常相寻。
露气润清晓,方知秋意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