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遣何曾达,思惟亦是尘。
病翻为乐果,发在是愁因。
松老皆成佛,花清亦避人。
禅栖如窦许,色色可怡神。
排遣何曾达,思惟亦是尘。
病翻为乐果,发在是愁因。
松老皆成佛,花清亦避人。
禅栖如窦许,色色可怡神。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袁宏道所作,名为《宿惠山僧房(其二)》。诗中以深邃的哲理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作者在僧房中的内心世界与对外界的观察。
首句“排遣何曾达,思惟亦是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试图通过排解来达到某种境界,但发现思考本身也如同尘埃般无意义,暗示了对世间事物的深刻反思与无奈。
“病翻为乐果,发在是愁因”这两句则揭示了人生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疾病在常人眼中可能是痛苦的来源,但在诗人看来,它也可能成为一种解脱或转变的契机;而引发愁绪的原因,往往也是带来快乐的根源,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洞察。
“松老皆成佛,花清亦避人”运用象征手法,将自然界的松树与花朵赋予了超脱世俗的寓意。松树历经岁月仍能保持其本真,象征着修行者最终达到的觉悟状态;而花朵的清雅则暗示了高洁的品质,同时又避免与世俗的接触,象征着远离尘嚣的宁静生活。
“禅栖如窦许,色色可怡神”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禅修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禅修如同在洞穴中寻找心灵的栖息地,任何事物都能成为心灵愉悦的源泉,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真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对外界现象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存在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炎精灭,龙为鼠。群雄嚣,烈士忤。
怀刺独行遍九州,谁其识者孔文举。
荐士既不成,翻与死为伍。
邺下小儿竞学语,许昌庸奴安足数,监厨借面良堪侮。
祢生祢生气如虎,渔阳按节三挝鼓。
岑牟单绞目无睹,睥睨阿瞒相尔汝。
借刀杀人向荆浦,江夏豺狼曰黄祖。
当筵落笔赋《鹦鹉》,生平谩骂膺砧俎。
不可一世横千古,乾坤局蹐归黄土。芳洲何苍苍!
衰草何茫茫!为君一招魂,魂兮归故乡。
楚国山川兰蕙芳,江声浩宕风悲凉。
风悲凉,芳洲涸,乘白云兮驾黄鹤。
嗟嗟百鸷鸟,不如一雕鹗。
衰世举足妖氛恶,至今血照晴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