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偈颂一百四十二首·其一○七》
《偈颂一百四十二首·其一○七》全文
宋 / 释广闻   形式: 偈颂

一法若有,脱罗笼处万象平沉。

万法若无,没遮护时红尘满地。

如孤云行空,如寒月即水。

拟从于此觅云山,何啻白云千万里。

(0)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哲理为底蕴,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宇宙万物和人生境界的独特洞察。

首句“一法若有,脱罗笼处万象平沉”,以“一法”象征真理或核心法则,指出当人们领悟到这一真理时,就如同摆脱了束缚,使得整个世界(万象)归于平静与和谐。这里运用了“罗笼”这一形象,比喻束缚、限制,强调了真理对于解脱束缚、实现内心平静的重要性。

次句“万法若无,没遮护时红尘满地”,则从反面阐述,如果人们迷失在繁杂的万事万物中,没有正确的指引或遮护,那么外界的纷扰(红尘)就会充斥于心,无法得到安宁。这反映了在缺乏正确指导时,人们容易被外界的诱惑和困扰所影响,陷入混乱与不安的状态。

接下来,“如孤云行空,如寒月即水”,通过自然景象的比喻,进一步阐述了真理与现实的关系。孤云自由自在地飘荡在天空,寒月静静地映照在水中,这两者都象征着真理的显现与内在的宁静。孤云不受任何束缚,寒月则与水融为一体,展现出真理超越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特质。

最后,“拟从于此觅云山,何啻白云千万里”,表达了追求真理的过程。诗人提出,如果想要在世间寻找真理与内心的平静(云山),那么这种追求就如同追寻遥远的白云,其距离之远,难以衡量。这既是对追求真理之路漫长而艰难的感慨,也是对最终能够达到心灵深处平静与和谐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禅宗的智慧,探讨了真理与现实、内心与外在之间的关系,以及追求真理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可能达到的境界。它不仅富有哲理,也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释广闻
朝代:宋

释广闻(一一八九~一二六三),赐名佛智,号偃溪,俗姓林,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年十五从智隆于宛陵光孝寺。十八受具戒。八年,住育王山广利禅寺。十一年,住净慈报恩光孝禅寺。宝祐二年(一二五四),住景德灵隐禅寺。四年,住径山兴圣万寿禅寺。景定四年卒,年七十五。为南岳下十八世,浙翁琰法嗣。有《偃溪广闻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林希逸撰《塔铭》。 释广闻诗,以辑自《语录》者及其中单编之诗依原卷次编为两卷。
猜你喜欢

采桑子·当时月下分飞处

当时月下分飞处,依旧凄凉。
也会思量,不道孤眠夜更长。
泪痕揾遍鸳鸯枕,重绕回廊。
月上东窗,长到如今欲断肠。

(0)

采桑子·高吟烂醉淮西月

高吟烂醉淮西月,诗酒相留。
明日归舟,碧藕花中醉过秋。
文姬赠别双团扇,自写银钩。
散尽离愁,携得清风出画楼。

(0)

采桑子·花前独占春风早

花前独占春风早,长爱江梅。
秀艳清杯,芳意先愁凤管催。
寻香已落闲人后,此恨难裁。
更晚须来,却恐初开胜未开。

(0)

采桑子·红窗碧玉新名旧

红窗碧玉新名旧,犹绾双螺。
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
小来竹马同游客,惯听清歌。
今日蹉跎,恼乱工夫晕翠蛾。

(0)

采桑子·金风玉露初凉夜

金风玉露初凉夜,秋草窗前。
浅醉闲眠,一枕江风梦不圆。
长情短恨难凭寄,枉费红笺。
试拂幺弦,却恐琴心可暗传。

(0)

采桑子·花时恼得琼枝瘦

花时恼得琼枝瘦,半被残香。
睡损梅妆,红泪今春第一行。
风流笑伴相逢处,白马游缰。
共折垂杨,手捻芳条说夜长。

(0)
诗词分类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诗人
李开先 李百药 释宗演 鄂尔泰 裴夷直 吴兆骞 上官仪 杜审言 唐求 朱弁 王仁裕 商景兰 沈德潜 富弼 任昉 谢惠连 王湾 卢延让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