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骋兰筋上九崃,各分军寄拥群材。
本期决战临丹浦,谁遣沈枪卧绿苔。
辽海风尘归皂帽,巴陵祠庙锁烟煤。
莫言厝火为安策,烽照甘泉正劫灰。
乍骋兰筋上九崃,各分军寄拥群材。
本期决战临丹浦,谁遣沈枪卧绿苔。
辽海风尘归皂帽,巴陵祠庙锁烟煤。
莫言厝火为安策,烽照甘泉正劫灰。
这首诗描绘了战场上的激烈与复杂情感,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首句“乍骋兰筋上九崃”,以“兰筋”象征战士的勇猛与坚韧,将他们置于高峻的九崃之上,展现战场的壮阔与挑战。接着,“各分军寄拥群材”描绘了军队的组织与协同,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本期决战临丹浦,谁遣沈枪卧绿苔。”这两句转折,从战前的准备与期待转向对战争结果的思考。丹浦可能象征着决战之地,而“沈枪卧绿苔”则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即使在胜利之后,也留下了无法抹去的伤痕。
“辽海风尘归皂帽,巴陵祠庙锁烟煤。”这两句进一步扩展了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将战场的冲突与历史的变迁联系起来。辽海与巴陵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而“皂帽”与“烟煤”则可能是对战争中牺牲者的纪念,或是对历史记忆的沉思。
最后,“莫言厝火为安策,烽照甘泉正劫灰。”这两句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破坏的反思。诗人提醒人们,不能仅以暂时的安定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因为战争留下的创伤是长久的,需要时间和努力来修复。烽火连天的景象与甘泉的劫灰,形象地展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痛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历史教训的反思。
老厌寻春,乍开帘、絮飞惊似春雪。
向晚行沽村市,酒颜朱发。
醉想当年艳侣,镜里扫、蛾眉奇绝。
丹青便、画出崔徽,尽输柔靥丰骨。罗衣旧香渐歇。
怕弦中怨语,犹道轻别。剪破同心,留赠更有何物。
游女郊原趁步,恨不见、芳尘生袜。
佳期盼、几夕团圞,半钩才吐新月。
梅实青垂篱落。小桥横溪汋。
傍溪燕燕来时,谁把信音托。
辽野烟低,疏枝月澹,凄然凝望,肠断黄昏高阁。
下罗幕,孤枕暗眠,新词追咏故人作。
雅艳恰近天真,争识旧情薄。
流泪交颐,荏苒梦回,沈吟无语,且将粉痕轻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