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子美在东屯,数间茅屋苍山根。
嘲吟草木调蛮獠,欲与猿鸟争啾喧。
子今憔悴众所弃,驱马独出无往还。
惟有柳湖万株柳,清阴与子供朝昏。
胡为讥评不少借,生意凌挫难为繁。
柳虽无言不解愠,世俗乍见应怃然。
娇姿共爱春濯濯,岂问空腹修蛇蟠。
朝看浓翠傲炎赫,夜爱疏影摇清圆。
风翻雪阵春絮乱,蠹响啄木秋声坚。
四时盛衰各有态,摇落悽怆惊寒温。
南山孤松积雪底,抱冻不死谁复贤。
忆昔子美在东屯,数间茅屋苍山根。
嘲吟草木调蛮獠,欲与猿鸟争啾喧。
子今憔悴众所弃,驱马独出无往还。
惟有柳湖万株柳,清阴与子供朝昏。
胡为讥评不少借,生意凌挫难为繁。
柳虽无言不解愠,世俗乍见应怃然。
娇姿共爱春濯濯,岂问空腹修蛇蟠。
朝看浓翠傲炎赫,夜爱疏影摇清圆。
风翻雪阵春絮乱,蠹响啄木秋声坚。
四时盛衰各有态,摇落悽怆惊寒温。
南山孤松积雪底,抱冻不死谁复贤。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名为《次韵子由柳湖感物》。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时光的回忆和现实中的落寞感受,以及他与自然万物之间的情感交流。
诗的开头“忆昔子美在东屯,数间茅屋苍山根。”通过提及“昔日”的情景,引出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那时候诗人可能正处于一种隐居或放逐的状态中,与大自然亲密相连。接下来的几句“嘲吟草木调蛮獠,欲与猿鸟争啾喧。”则描绘了诗人与自然界生物进行交流的情景,显示出他对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向往。
然而,随后的“子今憔悴众所弃,驱马独出无往还。”表达了诗人的现实处境,感到自己被世俗所抛弃,无奈之下只能孤身一人外出,却又不知何去。紧接着“惟有柳湖万株柳,清阴与子供朝昏。”则是对唯一能够给予他慰藉的柳湖景色的一种寄托和依恋。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胡为讥评不少借,生意凌挫难为繁。柳虽无言不解愠,世俗乍见应怃然。”诗人表达了对于那些不理解他与自然交流之美的人的批判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他认为,即便是无言的柳树也能感受到他的情感,而世俗之人却往往不能领会这份情愫。
在后半部分,“娇姿共爱春濯濯,岂问空腹修蛇蟠。”诗人通过对柳树生长状态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于生命力和自然美景的喜爱,同时也反衬出自己内心的不甘平庸。
“朝看浓翠傲炎赫,夜爱疏影摇清圆。”则是诗人对柳树在不同时间段的观察,既有对白昼中树木繁茂景色的赞美,也有对夜晚时分明而幽静影子的欣赏。
接着,“风翻雪阵春絮乱,蠹响啄木秋声坚。”是对四季变化中的柳树状态的描绘,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情景和声音。
最后,“四时盛衰各有态,摇落悽怆惊寒温。南山孤松积雪底,抱冻不死谁复贤。”诗人通过对自然界变化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南山一棵孤松在积雪之下依然生存的情形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力与坚持的赞叹和自我安慰。
整首诗通过对柳湖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以及他对于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楚乡新岁。不放残寒退。
月晓桂娥闲,弄珠英、因风委坠。
清淮铺练,十二玉峰前,上帘栊,招佳丽。
置酒成高会。江南芳信,目断何人寄。
应占镜边春,想晨妆、膏浓压翠。
此时乘兴,半道忍回桡,五云溪,门深闭。
璧月长相对。
君不见鄂渚山环少城半,高牙之冲仰飞观。
裴回华月天一隅,缥缈青山江两岸。
题榜南楼非昔时,今人可复识元规。
唯馀在得昔时月,与此江山长住持。
公堂坐啸无留事,清夜登临谁辨此。
流风逸响殆千年,初见东吴贵公子。
剸繁健手付方州,迎刃未始逢全牛。
潢池小儿归田畴,田无高下乃多收。
每寻不浅胡床兴,更有歌人行酒筹。
明日云帆望峣阙,镜湖老生愁欲绝。
一钱何敢浼刘公,送行聊以南楼月。
照见金闺待漏时,结佩正冠勤晓谒。
公乎莫负鲈鱼菰菜期,衣锦东还使持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