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山在眼,到门山忽失。
去郭仅七里,攀磴穷百尺。
岩姿互明晦,潭影杳深黑。
步倦松暂憩,醉眠草堪席。
不逢试剑人,犹睹试剑石。
台殿半空起,鸡犬下方隔。
经声杂梵呗,禅定悟空寂。
晋唐历劫多,刘白不世出。
阒剧固殊调,登览各有适。
重来预作期,昨游宛然忆。
了性未有因,寓形何苦役。
依此憺忘归,于焉永终日。
舟行山在眼,到门山忽失。
去郭仅七里,攀磴穷百尺。
岩姿互明晦,潭影杳深黑。
步倦松暂憩,醉眠草堪席。
不逢试剑人,犹睹试剑石。
台殿半空起,鸡犬下方隔。
经声杂梵呗,禅定悟空寂。
晋唐历劫多,刘白不世出。
阒剧固殊调,登览各有适。
重来预作期,昨游宛然忆。
了性未有因,寓形何苦役。
依此憺忘归,于焉永终日。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游览虎丘的经历,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旅途中的景色变化与内心感受。
首句“舟行山在眼,到门山忽失”,开篇即以动态视角展现旅程的变换,从舟行至岸,山景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山峦在视线中忽隐忽现,生动地描绘了旅途中的视觉体验。
接着,“去郭仅七里,攀磴穷百尺”描述了接近目的地的过程,虽距离城市不远,但需攀登数百级石阶,可见虎丘之高峻,也暗示了旅途的艰辛。
“岩姿互明晦,潭影杳深黑”则进一步描绘了沿途的自然景观,岩石或明或暗,水潭深邃而幽暗,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步倦松暂憩,醉眠草堪席”表现了旅途中短暂的休息,诗人选择在松树下稍作休憩,甚至在草地上席地而眠,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舒适。
“不逢试剑人,犹睹试剑石”提到虎丘的传说故事,虽然没有遇到传说中的试剑人,但依然见证了试剑石的存在,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台殿半空起,鸡犬下方隔”描绘了虎丘的建筑景观,高耸的殿堂仿佛从空中升起,下方则是人间的生活景象,对比强烈,富有诗意。
“经声杂梵呗,禅定悟空寂”则转向了内心的体验,寺庙中的诵经声与梵呗交织,禅定之中领悟到了宇宙的寂静与空灵。
“晋唐历劫多,刘白不世出”表达了对古代文人墨客的敬仰,晋唐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如刘禹锡、白居易等,他们的才华难以复制。
“阒剧固殊调,登览各有适”指出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景色时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的宁静,有的热闹,各有所得。
“重来预作期,昨游宛然忆”表达了诗人对再次游览虎丘的期待,以及对过去旅行记忆的珍视。
最后,“了性未有因,寓形何苦役”流露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似乎在探讨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依此憺忘归,于焉永终日”则表达了诗人沉浸于自然美景与内心体验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希望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余生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境的佳作。
劳农会稽宅,息驾丹元乡。
丹元不可见,翠壁空云房。
是时中春月,暄风发新阳。
白水注幽壑,绿树敷崇冈。
俯听足怡悦,仰观共徜徉。
班坐得瑶草,倾壶出琼浆。
长吟游仙诗,乱以招隐章。
忽忽林景西,踌躇申慨慷。
坐上江海客,兀傲须眉苍。
逸气迈霄汉,英词吐琳琅。
思与泉石胜,韵随笙鹤翔。
追游不敢及,咏叹可能忘。
意行欲遍江村路,恰到诗人断魂处。
梅花未肯笑春风,蔓草何须怨零露。
归来四壁无馀声,俯槛祇有寒塘青。
美人邂逅一笑粲,倒影的皪疏枝横。
寸心久矣遗纷杂,不但老禅斋夏腊。
此时悢悢欲何言,本根落落几难合。
走遍诸君诗卷中,西湖东阁病还同。
划然长笑惊梦破,碧云散尽山丛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