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七闽会,山川富登临。
重城十万家,间以烟树林。
何许肆遐瞩,城西最高岑。
主人厌直归,与世相浮沈。
三宿得胜地,八还见初心。
明窗一蒲团,宴坐依横参。
面面来远色,层层列清阴。
闲翻贝叶书,静听频迦音。
万法照了处,人居两幽深。
嗟予晚闻道,况迫桑榆侵。
如何结保社,去脱头上簪。
从公刮眼膜,傥借篦千金。
长乐七闽会,山川富登临。
重城十万家,间以烟树林。
何许肆遐瞩,城西最高岑。
主人厌直归,与世相浮沈。
三宿得胜地,八还见初心。
明窗一蒲团,宴坐依横参。
面面来远色,层层列清阴。
闲翻贝叶书,静听频迦音。
万法照了处,人居两幽深。
嗟予晚闻道,况迫桑榆侵。
如何结保社,去脱头上簪。
从公刮眼膜,傥借篦千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叶尚书普光明庵的环境与氛围。诗中“长乐七闽会,山川富登临”开篇即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长乐地区的壮丽山川,引人入胜。接着,“重城十万家,间以烟树林”则进一步渲染了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象,展现出丰富的层次感。
“何许肆遐瞩,城西最高岑”点明了观赏的地点,城西的高处,视野开阔,令人流连忘返。随后,“主人厌直归,与世相浮沈”描绘了主人归隐的心态,与世俗的纷扰形成对比,凸显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三宿得胜地,八还见初心”表达了诗人对这片胜地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最初美好记忆的怀念。在“明窗一蒲团,宴坐依横参”的描述中,诗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禅意的世界,内心平静如水。
“面面来远色,层层列清阴”通过视觉和触觉的双重描绘,展现了庵内环境的清幽与和谐。“闲翻贝叶书,静听频迦音”则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对知识的追求。“万法照了处,人居两幽深”则揭示了诗人对于宇宙真理的探索与理解。
最后,“嗟予晚闻道,况迫桑榆侵”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晚悟大道的感慨,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如何结保社,去脱头上簪”则暗示了诗人希望与志同道合者共同追求精神世界的愿望。“从公刮眼膜,傥借篦千金”则是对朋友的期许,希望他们能帮助自己清除心灵的障碍,达到更高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内心世界以及社会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哲学的深刻思考与感悟,充满了浓厚的禅意和哲理色彩。
邶诗咏凯风,以成孝子志。
郑人复君母,传称能锡类。
中郎常有怀,生不识所恃。
登朝虽厚禄,当食每忘馈。
念昔鞠育劳,嗟今出处异。
倚门岂不待,两求终莫致。
乳乌思反哺,哀鸣自垂翅。
百草摇春晖,宁无谢生意。
洒血向穹壤,解组出台寺。
驰驱咸雍郊,历访经行地。
至行感神明,精神通梦寐。
悠悠大道傍,亲息忽相值。
紫绶拜北堂,白头归长嗣。
悲忻叙契阔,恍如隔生事。
四纪世路殊,一朝板舆侍。
兹事昔未有,闻者共惊喟。
帅守为之言,诏趣还官次。
当年二千石,宠名非所利。
仕或便乡关,安用竹符使。
蒲中母家近,自屈为倅贰。
受命慰慈颜,腾装惬归思。
既徇报德心,亦安效官智。
觞以万寿荐,衣成五綵戏。
无复兴寒泉,何须赋大隧。
令人及圣善,孝慈两不匮。
赠言述高风,庶用激忠义。
《送朱郎中寿昌通判河中府》【宋·苏颂】邶诗咏凯风,以成孝子志。郑人复君母,传称能锡类。中郎常有怀,生不识所恃。登朝虽厚禄,当食每忘馈。念昔鞠育劳,嗟今出处异。倚门岂不待,两求终莫致。乳乌思反哺,哀鸣自垂翅。百草摇春晖,宁无谢生意。洒血向穹壤,解组出台寺。驰驱咸雍郊,历访经行地。至行感神明,精神通梦寐。悠悠大道傍,亲息忽相值。紫绶拜北堂,白头归长嗣。悲忻叙契阔,恍如隔生事。四纪世路殊,一朝板舆侍。兹事昔未有,闻者共惊喟。帅守为之言,诏趣还官次。当年二千石,宠名非所利。仕或便乡关,安用竹符使。蒲中母家近,自屈为倅贰。受命慰慈颜,腾装惬归思。既徇报德心,亦安效官智。觞以万寿荐,衣成五綵戏。无复兴寒泉,何须赋大隧。令人及圣善,孝慈两不匮。赠言述高风,庶用激忠义。
https://shici.929r.com/shici/zuXNFp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