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历齐郊已三日,物力民情亦粗悉。
鸡鸣犬吠达四境,饥食寒衣足千室。
民风迥不与昔同,信知敦俗由年丰。
年丰余福灾余罪,此责岂诿诸群工。
群工迩来喻我意,丰不伪陈灾不讳。
但须终始行以诚,天必降康民受赐。
前岁流离即此民,今来皆作饱煖人。
道路感谢尔莫频,尚冀风俗归温淳。
历历齐郊已三日,物力民情亦粗悉。
鸡鸣犬吠达四境,饥食寒衣足千室。
民风迥不与昔同,信知敦俗由年丰。
年丰余福灾余罪,此责岂诿诸群工。
群工迩来喻我意,丰不伪陈灾不讳。
但须终始行以诚,天必降康民受赐。
前岁流离即此民,今来皆作饱煖人。
道路感谢尔莫频,尚冀风俗归温淳。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齐河道中作》。诗中描绘了作者在齐郊巡视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社会风俗的深刻理解。
首句“历历齐郊已三日”,点明了巡视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作者对地方治理的重视。接下来的“物力民情亦粗悉”表明作者通过观察和了解,对当地的情况有了大致的掌握。
“鸡鸣犬吠达四境,饥食寒衣足千室”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农村生活图景,鸡鸣犬吠声传遍四方,反映出乡村生活的宁静和谐。同时,“饥食寒衣足千室”则揭示了百姓生活的艰辛,尽管条件简陋,但能够满足基本需求。
“民风迥不与昔同,信知敦俗由年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风气变化的感慨,认为良好的社会风尚源自于丰年的福祉。这既是对过去社会状况的反思,也是对当前社会现状的肯定。
“年丰余福灾余罪,此责岂诿诸群工”强调了丰收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足,还有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也提出了对官员责任的思考,即在享受丰年带来的好处时,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群工迩来喻我意,丰不伪陈灾不讳”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对官员们理解和支持其政策的期待,希望他们能真实反映情况,不隐瞒灾害,也不夸大丰收。
“但须终始行以诚,天必降康民受赐”表达了作者对诚信治国的信念,认为只有始终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民众和国家,才能得到上天的庇佑和民众的拥戴。
最后,“前岁流离即此民,今来皆作饱煖人。道路感谢尔莫频,尚冀风俗归温淳”总结了作者的巡视感受,从过去的流离失所到现在的安居乐业,百姓对政府充满了感激之情。同时,作者还期望社会风俗能够回归淳朴,展现出更加和谐美好的面貌。
整首诗体现了乾隆皇帝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长远思考,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明君的智慧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