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销髀肉愧征鞍,目对人心日转难。
尽索丁奇翻戊校,几烹丙穴侑辛盘。
马鸣路黑边麈满,巷哭堂深短烛寒。
惆怅乱阶谁首事,范阳无地葬衣冠。
老销髀肉愧征鞍,目对人心日转难。
尽索丁奇翻戊校,几烹丙穴侑辛盘。
马鸣路黑边麈满,巷哭堂深短烛寒。
惆怅乱阶谁首事,范阳无地葬衣冠。
这首明代诗人林俊的《通川感事》表达了作者对时局动荡、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首句“老销髀肉愧征鞍”描绘了年老体衰的人感叹岁月流逝,无法再骑马征战,流露出一种无奈和自责。次句“目对人心日转难”则揭示了面对人心惶惶、世事艰难的社会现实,诗人感到愈发困惑和无力。
第三句“尽索丁奇翻戊校”暗示了社会动荡,人才被频繁调动,秩序混乱;“几烹丙穴侑辛盘”则借烹饪之词,暗指战乱频仍,百姓生活困苦,连祭祀都显得凄凉。接下来,“马鸣路黑边麈满”描绘了战马嘶鸣、道路尘土飞扬的战争场景,而“巷哭堂深短烛寒”则渲染出家破人亡、哀鸿遍野的悲惨气氛。
最后两句“惆怅乱阶谁首事,范阳无地葬衣冠”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当权者的失望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以及对于没有安身之地的悲哀,暗示了对故乡范阳(可能指代京城)的怀念和对未来的绝望。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明朝末期社会动荡的缩影。
维宋设宫观,有使有提举。
其制虽戾经,养贤丰禄糈。
所以殿阁臣,引疾自华膴。
南渡建炎中,内祠比京府。
洞霄典物隆,主者皆宰辅。
牧心作志书,惜未偻指数。
后遂弗深考,漫列《朱子》主。
校官祀《春秋》,徒然荐笾俎。
遗献竟久湮,靡文此进俯。
往者竹垞翁,翻史详为谱。
姓名及爵里,因年分次序。
百一十四人,历历可披簿。
其中多名流,遗徽映岩户。
应据曝书亭,作为邓志补。
否且锓诸木,悬诸两庭庑。
庶几垂不刊,来者目共睹。
毋虚道院游,于是可道古。
下瞰无底潭,上压千寻壁。
石柱忽倒垂,一洞破青碧。
山空人语响,径古苔痕积。
既瞻米老像,还求范公迹。
旷怀耿至今,风流缅似昔。
浊醪共斟酌,杂坐云根石。
回瞻隔浦帆,隐隐没沙碛。
水风时吹衣,斜阳澹将夕。
偶涉已浩浩,欲去仍恻恻。
良会不可常,况值远行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