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携光景共因循,谁为俱忘是要津。
毫发不移人自老,看看啼鸟报芳春。
密携光景共因循,谁为俱忘是要津。
毫发不移人自老,看看啼鸟报芳春。
这首宋代诗人释守卓的《除夜》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时光流转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充满了哲理意味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首句“密携光景共因循”,描绘了时光与景物的紧密相随,如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时间的微妙互动,暗示了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阻挡的自然规律。次句“谁为俱忘是要津”,则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在时间的长河中,什么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这里“要津”可以理解为人生的关键选择或目标,引人深思。
后两句“毫发不移人自老,看看啼鸟报芳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第一句“毫发不移人自老”强调了岁月的无情,即使个体意志坚定,也无法阻止生命的自然衰老过程。第二句“看看啼鸟报芳春”则以春天的来临和鸟儿的啼鸣作为象征,寓意着自然界的新陈代谢和生生不息,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循环往复和希望的存在。通过对比人与自然,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短暂而美好的感慨,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时间和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
古镜团团似秋水,美人当窗正梳洗。
芙蓉凉月斗婵娟,默默自怜还自喜。
朝来开匣忽凄然,一痕微雪映华钿。
却恨东风惜桃李,年年开傍镜台边。
粉绵拭镜还清澈,佳人薄命空愁绝。
不如化石在山头,万古千年照明月。
高楼对青山,美人在南城。
不知市尘中,白日车马声。
人楼两相高,上与云月并。
手持古书坐,澹澹香烟生。
岂必逃林莽,猿鹤乃可盟。
彼哉宅幽昩,何得居高明。
薰风袭太和,天池挹至清。
归休广莫地,优游观八弦。
兹怀复谁识,时以野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