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瓢一笠挂西林,不负生平有此心。
易补高低篱作障,难分新旧竹为阴。
瓶添水满浇松大,杖拨云开引步深。
愧死吾侪诸弟子,相依难学树栖禽。
一瓢一笠挂西林,不负生平有此心。
易补高低篱作障,难分新旧竹为阴。
瓶添水满浇松大,杖拨云开引步深。
愧死吾侪诸弟子,相依难学树栖禽。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生活于自然之中,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首句“一瓢一笠挂西林”,生动地展现了僧人的简朴生活,一瓢一笠是其行旅必备之物,挂在西林则暗示了他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接着,“不负生平有此心”表达了他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和认同。
“易补高低篱作障,难分新旧竹为阴”两句,通过篱笆和竹子的意象,进一步描绘了僧人所处环境的自然和谐。篱笆和竹子不仅提供了遮蔽,也象征着自然界的秩序与和谐。而“易补”与“难分”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接纳与欣赏。
“瓶添水满浇松大,杖拨云开引步深”描绘了僧人在自然中生活的日常场景。浇水松树,拨开云雾,引步深入,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僧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也暗示了他在自然中寻求心灵平静的过程。
最后,“愧死吾侪诸弟子,相依难学树栖禽”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无法完全融入僧人生活状态的感慨。这里的“树栖禽”比喻僧人如同树上的鸟儿,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而诗人则感叹自己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心灵之静的和谐统一,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
与老无期约,到来如等闲。
偏伤朋友尽,移兴子孙间。
笔底心无毒,杯前胆不豩。
唯馀忆君梦,飞过武牢关。
白云深处葺茅庐,退隐衡门与俗疏。
一洞晓烟留水上,满庭春露落花初。
闲看竹屿吟新月,特酌山醪读古书。
穷达尽为身外事,浩然元气乐樵渔。
新作蛾眉样,谁将月里同。
有来凡几日,相效满城中。
早岁从旅游,颇谙时俗意。
中年忝班列,备见朝廷事。
作客诚已难,为臣尤不易。
况余方且介,举动多忤累。
直道速我尤,诡遇非吾志。
胸中十年内,消尽浩然气。
自从返田亩,顿觉无忧愧。
蟠木用难施,浮云心易遂。
悠悠身与世,从此两相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