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节来时初有雁。十万人家春已满。
龙标名第凤池身,堂阜远。江桥晚。
一见湖山看未遍。障扇欲收歌泪溅。
亭下花空罗绮散。樯竿渐向望中疏,旗影转。
鼙声断。惆怅不如船尾燕。
持节来时初有雁。十万人家春已满。
龙标名第凤池身,堂阜远。江桥晚。
一见湖山看未遍。障扇欲收歌泪溅。
亭下花空罗绮散。樯竿渐向望中疏,旗影转。
鼙声断。惆怅不如船尾燕。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江南景色,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鲜活的笔触,将自然美景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的惆怅心境。
“持节来时初有雁”开篇即点明季节,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春日新燕初至的画面,带着几分生机与希望。紧接着,“十万人家春已满”则将镜头拉远,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江南春景。
“龙标名第凤池身,堂阜远。江桥晚。”这里的“龙标”可能指的是官船或官舱,诗中用“名第”来形容其尊贵,凤池则是对江水的美称,“堂阜远”则表达了一个宽广的空间感觉,而“江桥晚”则描绘出暮色渐浓时分的宁静与安详。
“一见湖山看未遍。”诗人初次见到这湖光山色,便被深深吸引,心中充满了对美景的向往和渴望,但又感受到了未能尽览的遗憾。
“障扇欲收歌泪溅。”这里,“障扇”是窗棂或门扉的意思,这一句传达出诗人在即将关闭这些接触外界视线的物件时,内心的激动与悲伤,他的歌声中带着泪水。
“亭下花空罗绮散。”这句描写了亭子之下的花瓣纷飞,如同轻纱一般四处飘落,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无常与美好。
“樯竿渐向望中疏,旗影转。鼙声断。”樯竿指的是船桨,这里形容船只缓缓地行进于江面,而那旗帜在阳光下投射出摇曳的影子,同时伴随着鼙鼓之声的断续,营造出了一个动静结合的画面。
“惆怅不如船尾燕。”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飞翔的燕子的羡慕,他的心情比不上那些在船后自由穿梭的燕子,这些燕子象征着自由与解脱,是诗人内心渴望的写照。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景色的细腻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面对现实时的惆怅与无奈。
朱生咏史诗,意若有所讽。
子意吾深了,不惮独为众。
舜文东西夷,中国行一统。
兴亡何足道,委质意自重。
贼民乱无极,相斫绝可痛。
徒为枭雄资,图霸力徐纵。
惜哉无斧柯,虽老犹堪用。
君岂真楚狂,长歌亦叹凤。
赵氏一块肉,史不知所终。
十二徙上都,其年犹童蒙。
十八赴土蕃,不娶归真空。
给粮复赐钞,衣食知不充。
无后爵遂绝,杞宋嗟难同。
徒闻上尊号,懿圣仍孝恭。
忠义动百世,烈士悲其风。
稚存自伊犁,得之归江东。
晦之偶获此,哀歌气填胸。
亡国不祥玺,姑置何足恫。
天命诚未改,少康灭有穷。
君父有危急,臣子当自效。
事成福宗社,不成死忠孝。
玄宗不先请,此语实知要。
奈何裴冕等,首务上尊号。
名利驱天下,岂免害名教。
肃宗继玄宗,惭德在稍躁。
史臣论黄巢,用意颇深妙。
涪翁讥太子,大义堪止暴。
乙盦赋此图,尊主警群盗。
丁年卜中兴,吉语解众懊。
所执吾虽殊,相视真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