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剑无施用刈蔬,入林抱犊曳柴车。
匡时策废閒扪虱,霸国谋成试种鱼。
破褐经年穿一角,名山此日著何书。
市中不少阳狂客,披发悲吟卧草庐。
良剑无施用刈蔬,入林抱犊曳柴车。
匡时策废閒扪虱,霸国谋成试种鱼。
破褐经年穿一角,名山此日著何书。
市中不少阳狂客,披发悲吟卧草庐。
这首诗《孤闷》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描绘了一位隐士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诗中的形象鲜明,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在社会边缘的生活状态。
首联“良剑无施用刈蔬,入林抱犊曳柴车”以“良剑”比喻才华横溢之士,却因无人赏识而只能用于日常劳作,如“刈蔬”、“抱犊曳柴车”,暗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同时,“入林”、“抱犊”、“曳柴车”的生活场景,也体现了主人公退隐山林、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
颔联“匡时策废閒扪虱,霸国谋成试种鱼”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虽有匡时济世的策略,却因被弃置而无所施展;他曾试图在霸国谋略中一展身手,却最终选择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生活方式,通过“种鱼”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主人公从积极入世到消极避世的心路历程。
颈联“破褐经年穿一角,名山此日著何书”描述了主人公长期穿着破旧衣物,生活简朴,却在名山大川间寻求心灵的慰藉。这一联通过“破褐”、“一角”、“名山”、“何书”等词语,展现了主人公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双重匮乏,以及他在寻找精神寄托过程中的孤独与探索。
尾联“市中不少阳狂客,披发悲吟卧草庐”则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社会上那些看似疯狂实则内心同样充满苦闷之人的同情。通过“阳狂客”、“披发悲吟”、“卧草庐”等形象,诗人不仅描绘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
综上所述,《孤闷》一诗通过对主人公生活状态的细腻描绘,深刻地反映了明末清初时期文人士子在社会变革中的迷茫与挣扎,以及他们在寻求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孤独与无奈。
朝为堂堂吟,暮为堂堂讴。
堂堂徒尔奇,堂堂徒尔忧。
不见膏与兰,煎燔祗自休。
勿以不遇故,弃捐经与史。
勿以势利故,弃捐廉与耻。
勿以行役故,弃捐山与水。
谓夜未遽央,已复明星明。
仰视何煌煌,白露忽沾裳。
怀人搅余心,何以勿永伤。
江北亦为客,江南亦为客。
为客多偪兀,何以安所适。
上有君与亲,下有妻与息。
在山则种榆,在隰则种蒲。
马牛必维娄,舟航必繻袽。
富贵富贵友,贫贱贫贱徒。
岁月来者多,江湖逝者远。
所得不可逝,所期不可返。
幸此世累轻,归去衡门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