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节读不已,手钞腕愁脱。
但觉肫挚情,于我相吻合。
昏灯烛细书,痴坐发狂叫。
疑有关塞魂,乘月下相照。
月照琼树枝,风吹幽人衣。
秋兰纫作佩,形影无然疑。
铭心逾骨肉,患难盖可知。
精诚入梦寤,真气弥淋漓。
哀音忽吹至,惝恍神迷离。
肝肠非铁石,焉能不奔摧?
地中百斛泉,不及泪流涌。
拉杂写七诗,魂魄九幽动。
料应百世下,共此悲感情。
谁酹一杯酒,我亦伤心人。
击节读不已,手钞腕愁脱。
但觉肫挚情,于我相吻合。
昏灯烛细书,痴坐发狂叫。
疑有关塞魂,乘月下相照。
月照琼树枝,风吹幽人衣。
秋兰纫作佩,形影无然疑。
铭心逾骨肉,患难盖可知。
精诚入梦寤,真气弥淋漓。
哀音忽吹至,惝恍神迷离。
肝肠非铁石,焉能不奔摧?
地中百斛泉,不及泪流涌。
拉杂写七诗,魂魄九幽动。
料应百世下,共此悲感情。
谁酹一杯酒,我亦伤心人。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林廷彦对姚复庄燮所作《哭汤户部》诗的回应,名为《题姚复庄燮哭汤户部诗后(其七)》。诗中充满了深情厚意和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首句“击节读不已”,描绘了诗人反复诵读姚复庄燮的诗篇,情感激荡,难以自已。接着“手钞腕愁脱”则表现了诗人抄录时的专注与投入,甚至因长时间抄写而感到手腕疼痛。这反映出诗人对原诗的深切共鸣和高度认同。
“但觉肫挚情,于我相吻合”表明诗人感受到的情感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仿佛找到了知音。“昏灯烛细书,痴坐发狂叫”则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深夜独自阅读、抄写时的痴迷状态,以及情绪的激烈波动。
“疑有关塞魂,乘月下相照”一句运用了象征手法,暗示诗人与逝者之间存在某种超越生死的联系,仿佛在月光下相遇,心灵相通。接下来的“月照琼树枝,风吹幽人衣”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凄美的画面,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自然的情感交流。
“秋兰纫作佩,形影无然疑”以秋兰为喻,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怀念如同佩戴着珍贵的饰品,时刻铭记在心,即使形影不离也无法完全消除内心的疑惑和思念。
“铭心逾骨肉,患难盖可知”强调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厚情感超越了血缘亲情,甚至在共同经历患难时更加紧密。接下来的“精诚入梦寤,真气弥淋漓”则表达了诗人对逝者情感的深度和真实性的坚信,即使在梦中也能感受到这份真诚。
“哀音忽吹至,惝恍神迷离”描绘了诗人突然听到哀伤的声音,内心陷入迷离的状态,表现出对逝者的深切哀悼。最后,“肝肠非铁石,焉能不奔摧?”通过反问,强调了人的情感并非无情,面对失去的亲人或朋友,怎能不心痛如刀割?
“地中百斛泉,不及泪流涌”将情感比作地下涌出的泉水,但泪水却比之更为汹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无法抑制。诗人最后“拉杂写七诗,魂魄九幽动”表示自己被强烈的情感驱使,写下七首诗,连九幽之魂都为之震动,充分展示了诗歌的力量和情感的深度。
“料应百世下,共此悲感情”表达了诗人相信这种深沉的情感会跨越时间,影响后世,引起共鸣。最后“谁酹一杯酒,我亦伤心人”则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希望有人能够理解并分享他的悲伤,同时也自称为一个饱受哀痛的人。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丰富的象征手法和强烈的对比,深刻地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和怀念,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
昔忝临漳守,娱心自退公。
闲愁放天上,真境得壶中。
燕处虽云适,规模惜未丰。
恢园隳旧堞,困宇出新工。
材品珍方用,花名异始充。
泉分洹水堰,梁下邺城宫。
今始推良牧,褒辞借病翁。
笙镛谐庙瑟,珠玉满邮筒。
讵敢矜前政,徒知偃下风。
北堂留衣锦,西巘峻维嵩。
休逸檐梢月,荣归浪衬虹。
班条多暇日,清赏此何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