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如覆盆,石塔仍数层。
昔人行乐处,时过名不称。
秋风变草木,樵径馀薪蒸。
四顾一水间,不复知淄渑。
菰蒲万世利,烟火千人罾。
平生登山脚,岁晚如不胜。
求田君勿问,抚髀吾何能。
飞鸿将目远,秋水留心澄。
兹游岂不朽,作歌记吾曾。
东山如覆盆,石塔仍数层。
昔人行乐处,时过名不称。
秋风变草木,樵径馀薪蒸。
四顾一水间,不复知淄渑。
菰蒲万世利,烟火千人罾。
平生登山脚,岁晚如不胜。
求田君勿问,抚髀吾何能。
飞鸿将目远,秋水留心澄。
兹游岂不朽,作歌记吾曾。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登冥山》,通过对东山景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感慨的深沉思考。首句“东山如覆盆”形象地写出山势的陡峭,而“石塔仍数层”则暗示了岁月的痕迹。诗人感叹“昔人行乐处,时过名不称”,揭示出昔日繁华已逝,只剩下遗迹让人追忆。
“秋风变草木,樵径馀薪蒸”描绘了秋风吹过,草木凋零,唯有樵夫砍柴的小径还残留着烟雾,营造出一种荒凉与寂寥的氛围。接下来,“四顾一水间,不复知淄渑”表达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审视,水色模糊,难以分辨,暗示人生的迷茫。
“菰蒲万世利,烟火千人罾”借物寓意,说明世间万物皆有其生存之道,然而个人的力量在历史长河中显得微不足道。“平生登山脚,岁晚如不胜”表达了诗人年华老去,力不从心的感慨。最后,诗人以“求田君勿问,抚髀吾何能”表达对归隐田园的向往,以及对自己能力有限的自嘲。
结尾两句“飞鸿将目远,秋水留心澄”寄寓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内心的宁静,而“兹游岂不朽,作歌记吾曾”则表明诗人希望通过诗歌记录下这次登临的经历,使之成为永恒的记忆。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陈师道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