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路遗黎返,遥闻赐复恩。
枌榆迷旧径,井灶出颓垣。
雁集嗟无室,乌啼不见村。
饥肠饱新谷,耕者几人存。
觅路遗黎返,遥闻赐复恩。
枌榆迷旧径,井灶出颓垣。
雁集嗟无室,乌啼不见村。
饥肠饱新谷,耕者几人存。
这首清代沈丙莹的诗《和赵铁筠太守差次即目之作(其三)》描绘了战乱后人们艰难求生的情景。首句“觅路遗黎返”,表达了难民们在战乱后寻找回家之路的艰辛,"遗黎"指流离失所的百姓。接着,“遥闻赐复恩”暗示了朝廷的恩惠或许从远方传来,给人们带来一丝希望。
诗中“枌榆迷旧径,井灶出颓垣”描绘了破败的景象,昔日的田园小径已被杂草丛生的枌榆遮蔽,只有废墟中的井灶依稀可见,显示出村庄的荒凉。"雁集嗟无室,乌啼不见村"进一步渲染了凄凉气氛,大雁找不到栖息之所,乌鸦哀鸣,村庄已空无人烟。
最后两句“饥肠饱新谷,耕者几人存”直击主题,虽然新谷丰收,但饥饿的人们却寥寥无几,反映出战乱后的社会凋敝,耕田的人们生死未卜,生存状况堪忧。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乱后农村的荒凉与民生疾苦,寓含着对和平与复苏的深深期盼。
絮狂飞作团,梅小不多酸。
共惜春馀好,更穷今日欢。
清流入花底,翠岭出林端。
嫩笋玉萦箸,新樱珠照盘。
邀迎嘉客易,会合故人难。
寄语门前仆,骅骝任解鞍。
爆竹惊今夕,屠苏荐诘朝。
去来时转眼,新旧岁中腰。
立地符先钉,倚门钱未烧。
土人珍裂饼,聊以荐金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