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幽鲜境不烦,青溪行脚暂成閒。
懒残破灶初煨芋,剥啄柴门正对湾。
邀客清斋开白社,饭猿小咏敌寒山。
却怜短褐难留镇,披毳依然托钵还。
草木幽鲜境不烦,青溪行脚暂成閒。
懒残破灶初煨芋,剥啄柴门正对湾。
邀客清斋开白社,饭猿小咏敌寒山。
却怜短褐难留镇,披毳依然托钵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隐居生活场景。诗人彭孙贻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草木葱郁、溪水潺潺的自然环境,以及与世无争的闲适心境。首句“草木幽鲜境不烦”直接点明了环境的清幽与生机勃勃,为整首诗奠定了静谧而充满生命力的基调。
接着,“青溪行脚暂成閒”一句,通过行走在青溪边的简短旅程,表达了短暂的放松与解脱。随后,诗人通过“懒残破灶初煨芋,剥啄柴门正对湾”这两句,将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描绘得栩栩如生,既体现了生活的朴素与真实,也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邀客清斋开白社,饭猿小咏敌寒山”两句,进一步展示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和谐共处,以及在清贫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这里不仅有物质上的简单,更有精神上的丰富和追求,通过“白社”、“饭猿”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意境。
最后,“却怜短褐难留镇,披毳依然托钵还”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深深眷恋,同时也暗示了生活的不易与归途的必然。这里的“短褐”、“披毳”、“托钵”等词汇,形象地描绘了僧侣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认同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日常生活、友情交往以及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哲学,充满了深邃的哲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低心不肯逐时趋,坐觉瓶储岁屡无。
试手耕纴新事业,传家弓冶旧规模。
膝前痴騃怜文度,酒后粗狂忆阿奴。
但愿年年身健在,一尊长得与君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