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从郡邑喧,又兹三伏热。
山中清景多,石罅寒泉洁。
花香天界事,松竹人间别。
殿分岚岭明,磴临悬壑绝。
昏旭穷陟降,幽显尽披阅。
嵚骇风雨区,寒知龙蛇穴。
情虚澹泊生,境寂尘妄灭。
经世岂非道,无为厌车辙。
适从郡邑喧,又兹三伏热。
山中清景多,石罅寒泉洁。
花香天界事,松竹人间别。
殿分岚岭明,磴临悬壑绝。
昏旭穷陟降,幽显尽披阅。
嵚骇风雨区,寒知龙蛇穴。
情虚澹泊生,境寂尘妄灭。
经世岂非道,无为厌车辙。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的幽静图景。开篇“适从郡邑喧,又兹三伏热”两句,表达了诗人从闹市热夏中脱离出来,寻求自然之美的意愿。“山中清景多,石罅寒泉洁”写出了山中的清幽与泉水的清冽,给人以凉爽之感。
“花香天界事,松竹人间别”两句,则通过对比鲜花的香气和松竹的独立,表达了自然景物超脱尘世、接近天界的意境。接着,“殿分岚岭明,磴临悬壑绝”描述了古寺建筑与山势相连,显示出一种险峻而又开阔的视野。
“昏旭穷陟降,幽显尽披阅”四字,描绘了夕阳西下、山谷中光线的变化,以及诗人对周遭环境的细致观察。“嵚骇风雨区,寒知龙蛇穴”则写出了山中的神秘气氛,以及对于自然界中隐藏着的生灵之所的想象。
“情虚澹泊生,境寂尘妄灭”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大自然中心境的淡然与超脱,以及对世间纷扰的豁达态度。“经世岂非道,无为厌车辙”则进一步强调了一种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哲学。
整首诗通过对山中古寺景色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情趣。
幽姿欲舞。见棱棱几叶,空际微吐。
半枕游仙,飞作轻云,不怕满城风雨。
琉璃屏上秋多少,也澹到、痕无描处。
记昨宵、洒背新霜,翠袖灯剪窗户。
尚有篱根浅醉,攲斜簪帽底,曾费回顾。
笑问尊前,人瘦如花,花瘦可怜如许。
东西活脱残枝畔,合赚得、閒情词赋。
待醒来、重觅横陈,低捲小帘寒曙。
多折瑶芳。要持归镜侧,插满鬘旁。
乳莺初弄粉,媚蝶早收香。多情天肯念王昌。
故教换巢,雌雄一双。教徐淑,再娇小、复归仙掌。
欢畅。春自享。亲鼓凤琶,檀口催低唱。
石帚香词,玉田清曲,都在鹍鸡弦上。
新制弹头百千篇,雪儿心慧能幽赏。
帘帏边,许花翁,每聆飞响。
拓尽翎毛,刺完花卉,生憎满帧春愁。
一事萦怀,才忘又到心头。
济尼索绣鬘陀像,猛思量、此诺须酬。
砑缭绫,香要先熏,样要亲钩。
配匀五色长生缕,记鸯摩夙业,迦叶前游。
䌥线飞针,盈盈分外纤柔。
狂夫悄问侬何愿,晕春酥、忍笑凝眸。
且添他,幡盖飘飏,水月空幽。
孺子长贫,记少日江东,随余游射。重来客舍。
但细数此地,旧游都谢。
总被捲地西风,把烛花吹灺。成独夜。
只有君家,榻悬为余仍下。
忆昨食酒而悲,学王郎斫地,倚风悲咤。歌场舞榭。
祇添了一夕,雨窗閒话。
多少剩水残山,付丹青曹霸。
笑客至、泥拔金钗,妆台轻骂。
一鞭飞锦伞,凤城南去,红杏著花初。
建牙男子事,千骑东方,送尔上头居。
碧油幢捲,碾轻车、小猎平芜。
风流甚、茸茸绿草,浅映绣蝥弧。愁余。
庾郎善赋,江令工文,任凭陵今古。
总输与、军中陶侃,江上周瑜。
何时玉靶元戎队,劈黄獐、烂醉驼酥。
毛锥子,问伊直一钱无。
满幅清新,好谱上香弦,恨无纤手。
珊瑚七尺,石尉筵前尽有。
忆天上、几度花开,悔玉清轻别,凤侪鸾偶。
短拍长谣,迸碎鲛盘珠走。
御河连宵秋雨,换十亩残荷,一湾疏柳。
潜来擪笛宫墙,月明感旧。墨迹离奇似斗。
半倒薤,半成急就。馀兴淋漓,拚涴遍、舞巾歌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