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哭公安县,沈灾竟四年。
万家何处去,诸赋暂时蠲。
鱼鳖蟠庐墓,舟筒当上田。
更堪闻邑长,岁剩百千缗。
可哭公安县,沈灾竟四年。
万家何处去,诸赋暂时蠲。
鱼鳖蟠庐墓,舟筒当上田。
更堪闻邑长,岁剩百千缗。
这首诗描绘了郑珍对公安县灾后四年的哀痛之情。首句“可哭公安县”,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受灾之地的深切同情与哀悼。接着,“沈灾竟四年”点明了灾情之严重与时间之漫长。
“万家何处去”一句,以“万家”泛指众多受灾家庭,通过“何处去”这一疑问,展现了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境遇。紧接着,“诸赋暂时蠲”则提到了政府为减轻灾民负担而暂时免除赋税的举措,虽是善举,但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灾难,这种临时措施似乎显得力不从心。
“鱼鳖蟠庐墓,舟筒当上田”两句,形象地描绘了灾后景象的荒凉与破坏。鱼鳖在墓庐中游动,象征着自然生态的混乱;舟筒(可能是指船只或木筏)取代了原本耕作的农田,反映了土地的荒废与农民生活的艰难。
最后,“更堪闻邑长,岁剩百千缗”表达了对地方官员的批评与讽刺。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地方长官却坐拥百千缗的剩余财政资源,这与广大灾民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与不合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强烈的对比,深刻揭示了灾后社会的苦难与不公,体现了诗人对底层民众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寸心有刀锋,刀锋森如麻。
亦有水与火,焚溺夐无涯。
抑亦工变幻,朝人暮为蛇。忽以阴,忽以晴。
忽以凤舞,忽以鸮鸣。忽以虎啸,忽以鼠惊。
当其未变时,羊肠望路岐。
及其变已成,千寻泻建瓴。
本来面貌果如何,凭君认取莫蹉跎。
刀锋水火原无有,慎防勿令微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