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空堂中,时隐南郭几。
悠然万虑消,止水清见底。
无端一物交,倏尔两念起。
因两遂生万,棼纭不可纪。
静定动亦定,乌用著些子。
鉴空而衡平,君当会斯理。
独坐空堂中,时隐南郭几。
悠然万虑消,止水清见底。
无端一物交,倏尔两念起。
因两遂生万,棼纭不可纪。
静定动亦定,乌用著些子。
鉴空而衡平,君当会斯理。
这首诗《杂咏》由清代诗人陆师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独坐空堂的心境与思考过程。
首句“独坐空堂中,时隐南郭几”描绘出诗人独自一人坐在空荡的厅堂之中,偶尔能看见南边城郭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宁静的氛围。接着,“悠然万虑消,止水清见底”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宁静的意境,诗人的心境如同平静的水面,所有的忧虑都随着时光流逝而消散,清澈见底,展现出内心的平静与清明。
然而,好景不长,“无端一物交,倏尔两念起”一句转折,似乎有一股外来的力量触动了诗人的心绪,引发了两个念头的产生,打破了先前的宁静。接下来的“因两遂生万,棼纭不可纪”描述了这两个念头的交织,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纷乱的想法,如同乱麻一般难以理清。
最后,“静定动亦定,乌用著些子”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现象的深刻理解:即使外界的波动不断,内心的平静才是根本,无需过分在意那些琐碎之事。而“鉴空而衡平,君当会斯理”则以比喻的方式,强调了内心如明镜般清晰,才能达到真正的平衡与公正,鼓励读者去领悟并实践这一道理。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从宁静到波动再到回归平静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自我认知和内心平衡的追求与反思,富有哲理意味。
洛阳地脉,是谁人、缩到海涯天角。
绿树成阴芳雾底,得见当年台阁。
园杏贵客,海棠姬侍,拥入青油幕。
人间那有,风流天上标格。
如困如懒如羞,夜来应梦入,西瑶仙宅。
为你闲风轻过去,□□不教妨却。
娇不能行,笑还无语,惟把香狼藉。
花花听取,年年无负春约。
叶叶青霞衣,来赴山中期。
相看到忘言,日夜春风吹。
昨夜雨潇潇,今日君欲归。
人生如梦寐,世道正崄巇。
我发白已委,况堪生别离。
君归不可驻,我心得君知。
阑干与云平,白鸟来往飞。
安得身有翼,长与相追随。
举手一揖别,不作儿女悲。
一樽尚可同,百里非天涯。
少陵野老老更痴,看花看开千万枝。
安乐窝中打乖叟,看花只看半开时。
二贤看花各有意,我亦有意看离披。
红飞换得绿阴出,潇洒颇与老眼宜。
麦风扬尘野色秀,梅雨蒸叶香气滋。
避人好鸟著巢稳,争春蜂蝶今何之。
本来生意无间断,静看游戏造物儿。
不观圣人画剥卦,剥穷于上复下随。
嗟乎人事正如此,盛非终盛衰非衰。
衰盛相乘乃常理,盛不必喜衰奚悲。
谁知世情偏喜盛,我看花衰我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