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上不见山,但闻水声驶。
自非山百寻,水急那如此。
枕上不见山,但闻水声驶。
自非山百寻,水急那如此。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渡过清远峡时的独特体验。诗人通过细腻的感官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而略带神秘的夜晚旅程之中。
首句“枕上不见山”,以“枕上”二字开篇,暗示了诗人是在舟中或行进中的状态,通过“不见山”表达了夜晚的黑暗与旅途的颠簸,同时也为下文的听觉描写铺垫。接着,“但闻水声驶”一句,将注意力从视觉转向听觉,通过“但闻”强调了水声在夜晚的清晰与重要性,仿佛是旅途中唯一的伴侣和指引。
“自非山百寻,水急那如此。”这两句进一步解释了水声之急的原因,暗示了峡谷的深邃与水流的湍急。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水声的急促与山的高度联系起来,既表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夜晚渡峡的景象,以及诗人内心的感受。它不仅是一次自然之旅的记录,也是对宁静与力量、孤独与陪伴之间微妙关系的探索。
山斗雄名悬日月,思玄情物见灵襟。
玉堂永夜青藜火,红药芳春白雪音。
下笔已闻破万卷,购书常不惜兼金。
当年我亦紫薇客,鸡树因君复梦寻。
秀州城南烟水多,当年此地频经过。
同游俱是高阳侣,临风呼酒还悲歌。
湖上高楼锁烟雨,步久荒凉已非故。
周遭雨浦只菰蒲,来往烟汀但鸥鹭。
此时游客皆大惊,一方胜乐徒有名。
酒酣倚剑湖天暮,唏嘘感叹空含情。
不堪岁月随流水,世路萍踪渺难拟。
镜里星霜十二秋,眼中烟水三千里。
今日重来觅旧游,更邀词客同登楼。
雕窗洞豁霞光入,绮槛交疏翠色浮。
翠色霞光纷不了,词客凭虚骋吟眺。
豪怀勃勃薄青霄,共倚春风发长啸。
人间世事多乘除,向时感慨今欢娱。
与君共进杯中物,风光此后知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