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芳推旧色,物象予朝暾。
春及徒生望,地偏孰与言。
时来皆岁德,身在总君恩。
遮莫千山里,亦云我位存。
年芳推旧色,物象予朝暾。
春及徒生望,地偏孰与言。
时来皆岁德,身在总君恩。
遮莫千山里,亦云我位存。
这首诗描绘了除日立春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季节更替的感慨,以及对岁月赋予的希望和恩赐的感激。
首句“年芳推旧色,物象予朝暾”,以“年芳”比喻春意,用“旧色”暗示时间的流逝,通过“物象”和“朝暾”(早晨的太阳)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画面。这里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好,也隐含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与对新生活的期待。
接着,“春及徒生望,地偏孰与言”,表达了在偏远之地,人们对于春天到来的渴望之情。这里的“徒生望”既有对春天的期盼,也有对生活希望的寄托。“地偏孰与言”则流露出在偏远之地,或许无人能理解或分享这种情感的孤独感。
“时来皆岁德,身在总君恩”,这两句承上启下,既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皇权的颂扬。它表明了无论何时,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身处其中的人们,都应感恩于时代的恩赐和君主的庇护。
最后,“遮莫千山里,亦云我位存”,表达了即使身处遥远的山岭之中,也不妨碍内心的坚定与自我存在的信念。这句话既是对个人精神世界的肯定,也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赞美——无论环境如何,内心的力量和存在感都是不可动摇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
从此上瀛洲,虹蜺晚未收。
济川谁作楫,浮海不乘桴。
弱水三万里,五城十二楼。
读书群玉府,风袂揖丹丘。
昨日一尺雪,今朝十分晴。
杲日上积雪,光若虹气升。
江平镜新磨,地迥玉琢成。
赭山有令色,令我白眼青。
借马屋东家,唤客踏层冰。
冒貂挟裘茸,石路五里平。
竹树纷掩冉,珠幢间霓旌。
野僧不惯客,仓皇门前迎。
屋古少完壁,堂虚有危登。
石上迹宛宛,山腰塔亭亭。
劫火偶不烧,百年费支撑。
我有一尊酒,高处得细倾。
谅非无事饮,忧国空含情。
长歌眇寥廓,归路已戴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