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帽西风侧,骤雁声催送,暮城寒色。
灯院雨昏,晚花中酒,愁浸肠窄。
倚歌扇高楼,四弦和泪诉掩抑。见数峰、江上碧。
想故国云横,几行归尽,又作早秋南旅,有情堪忆。
残夕。檐铃断滴。唤素娥、澹洗铅饰。怕闻邻笛。
明朝窥镜,鬓华暗白。
误旧约、青鸾信乖,春梦如过翼。念远客、应惯识。
漫岁餐稀逢,重门无字寄得。恨隔霜榆塞北。
衰帽西风侧,骤雁声催送,暮城寒色。
灯院雨昏,晚花中酒,愁浸肠窄。
倚歌扇高楼,四弦和泪诉掩抑。见数峰、江上碧。
想故国云横,几行归尽,又作早秋南旅,有情堪忆。
残夕。檐铃断滴。唤素娥、澹洗铅饰。怕闻邻笛。
明朝窥镜,鬓华暗白。
误旧约、青鸾信乖,春梦如过翼。念远客、应惯识。
漫岁餐稀逢,重门无字寄得。恨隔霜榆塞北。
这首清代词人郑文焯的《秋思耗·半雨楼闻雁和梦窗》描绘了一幅深秋傍晚的画面。开篇以“衰帽西风侧”起笔,刻画出词人独自在秋风中戴着破旧的帽子,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自身的衰老。随着“骤雁声催送”,大雁的叫声催促着季节的更迭,也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绪。
“暮城寒色”、“灯院雨昏”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氛围,雨中的灯光映照出词人心中的孤寂与愁苦。他借酒浇愁,但愁绪却更深,“晚花中酒,愁浸肠窄”,表达了内心的苦闷。倚楼而歌,琴弦上流淌的是满腔的哀伤,仿佛在倾诉着无尽的幽怨。
“见数峰、江上碧”转而描绘远方的景色,词人遥望江上的山峰,心中涌起对故乡的思念。他想象着故乡的云横,雁群归尽,自己却只能南行,倍感孤独。“有情堪忆”一句,流露出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接下来,“残夕”、“檐铃断滴”等词句,通过夜晚的细节描写,强化了词人的孤寂之感。听到邻家的笛声,他更加心生惆怅,担心明日镜中的自己会增添更多白发。旧约未践,信使难通,词人感叹与远方亲人的联系中断,如同春梦般短暂易逝。
最后,“念远客、应惯识”表达出词人对漂泊在外的游子的理解,他们或许早已习惯了这种离愁别绪。然而,词人自己的境遇更为艰难,饭食稀少,书信难达,只能在北地的霜榆下独自承受这份深深的遗憾和思念。
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深沉,通过对秋景的细腻描绘和自我心境的抒发,展现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生活的无奈。
不知为先有水后有山,山来避水过其间。
抑不知先有山后有水,水来破山出其里。
春风铿杖游天门,两门中若桃花源。
小儿怪问山水意,异境恍惚难为言。
尝疑混沌时,必有物混成。
十二万年中,布置开天明。
继又几何年,辟地令就千万形。
然后下视历历者河岳,上视昭昭为日星。
人目之所不及见,知有几许神妙何从名。
如此小山川,其初骨脉殊不清。
爬高抉塞举手事,奇熊诡状因以呈。
今观太华峰,掌蹠遗巨灵。
寻当雷劈山,瞬息已变更。
何况天地母,可以智力思议求其能。
看山自有真,心会不在远。
强欲索根原,纵得亦已浅。
我观我生犹未知,且可山水相娱嬉。
何缘无事自取闹,笑看岩间红杏枝。
《携儿游上下天门过生日地在桐梓郭东十五里山势凑此峭迫上下距里许开为两门皆悬壁穹窿深十余丈其宽倍之溱溪东源所经未涨时人可过两门内有田有村游其中俯仰周览皆崖石苍白相间而垠堮上又皆长萝古松碧入云表恍然已出尘世也》【清·郑珍】不知为先有水后有山,山来避水过其间。抑不知先有山后有水,水来破山出其里。春风铿杖游天门,两门中若桃花源。小儿怪问山水意,异境恍惚难为言。尝疑混沌时,必有物混成。十二万年中,布置开天明。继又几何年,辟地令就千万形。然后下视历历者河岳,上视昭昭为日星。人目之所不及见,知有几许神妙何从名。如此小山川,其初骨脉殊不清。爬高抉塞举手事,奇熊诡状因以呈。今观太华峰,掌蹠遗巨灵。寻当雷劈山,瞬息已变更。何况天地母,可以智力思议求其能。看山自有真,心会不在远。强欲索根原,纵得亦已浅。我观我生犹未知,且可山水相娱嬉。何缘无事自取闹,笑看岩间红杏枝。
https://shici.929r.com/shici/bhbXhp.html
上人家在衡山陬,好奇早作黔山游。
锡飞杯渡不知远,荒山宴坐忘春秋。
中年乡思不可鞚,七十二峰时入梦。
于今了了复玄玄,如叶脱枝茧离瓮。
山中宝相比月圆,楼阁虚明秋照天。
我心怀归不能语,却觅来途下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