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法修行遍,方栖不二门。
随缘嫌寺著,见性觉经繁。
所叹身将老,始闻师一言。
尘沙千万劫,劫尽佛长存。
是法修行遍,方栖不二门。
随缘嫌寺著,见性觉经繁。
所叹身将老,始闻师一言。
尘沙千万劫,劫尽佛长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姚合所作,名为《寄不疑上人》。诗中表达了对佛法修行的理解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是法修行遍,方栖不二门":这两句表明诗人对于佛法的修持非常广泛,但归根结底,只有一个不二的门径。这里体现了佛教中“诸法归一”、“一切归宗”的思想。
"随缘嫌寺著,见性觉经繁":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在游历各地寺庙时,对于佛教经典和仪轨的复杂有所感慨,但同时也体会到了“见性”——即直观自性的重要。
"所叹身将老,始闻师一言":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年华已逝、时日无多的感慨,同时也强调了一位师父的话语对自己的启迪和重要性。
"尘沙千万劫,劫尽佛长存":最后两句则是对宇宙历史长河中尘世无常与佛法永恒的对比。这里“劫”指的是非常漫长的时间周期,“尘沙”象征着世界上的琐碎和无常,而“佛法”则代表了超越这些无常、永远存在的真理。
这首诗通过深刻的佛教哲思,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修行与真理的深刻理解。
凤枕鸾帷。二三载,如鱼似水相知。良天好景,深怜多爱,无非尽意依随。奈何伊。恣性灵、忒煞些儿。无事孜煎,万回千度,怎忍分离。
而今渐行渐远,渐觉虽悔难追。漫寄消寄息,终久奚为。也拟重论缱绻,争奈翻覆思维。纵再会,只恐恩情,难似当时。
鄱阳湖浸东南境,有人曾量三十六万顷。
我昔乘槎渤澥间,眇视天溟坎蛙井。
浪何为而起于青云之底,日何为而碎于泥沙之里。
太极初分一物无,天水相包若鸡子。
扬澜可供李白青州杓,彭蠡付与卢敖洗龟壳。
斗大孤山没处藏,斸取来支鼎铛脚。
胸中八九吞云梦,似此蹄涔亦何用。
安得快意大荒之东东复东,指麾鱼鳖骑苍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