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槽横捧梳妆薄,绿罗绾带仍斜搭。
十指纤纤葱乍剥,紫燕飞翻初弄拨。
梨园曲调皆品匝,敛容却复停时霎。
日烘花底光似泼,娇莺得暖歌唇滑。
圆吭相应啼恰恰,须臾急变花十八,玉盘蔌蔌珠玑撒。
坐客渐欲身离榻,裂帛一声催合杀。
玉容娇困拨仍插,雪梅一枝初破腊。
小槽横捧梳妆薄,绿罗绾带仍斜搭。
十指纤纤葱乍剥,紫燕飞翻初弄拨。
梨园曲调皆品匝,敛容却复停时霎。
日烘花底光似泼,娇莺得暖歌唇滑。
圆吭相应啼恰恰,须臾急变花十八,玉盘蔌蔌珠玑撒。
坐客渐欲身离榻,裂帛一声催合杀。
玉容娇困拨仍插,雪梅一枝初破腊。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在临川康乐亭中进行的茶事活动,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子弹奏琵琶的场景以及周围宾客的反应。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视觉和听觉意象,营造出一种雅致而生动的氛围。
首先,诗的开头描述了女子梳妆打扮的情景,以“小槽横捧梳妆薄,绿罗绾带仍斜搭”两句,形象地勾勒出女子轻盈的装扮,仿佛一幅精致的画卷缓缓展开。接着,“十指纤纤葱乍剥,紫燕飞翻初弄拨”则进一步描绘了女子弹奏琵琶的姿态,手指轻巧如紫燕飞翔,生动地表现了技艺的娴熟与优雅。
随后,诗中提到梨园曲调的品匝,以及女子弹奏时的敛容与停歇,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音乐的美妙,也暗示了表演者对艺术的尊重与投入。阳光透过花底,洒下一片温暖的光辉,娇莺的歌声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悦耳,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和谐与美好之中。
“圆吭相应啼恰恰,须臾急变花十八,玉盘蔌蔌珠玑撒”,这一段通过鸟鸣与琵琶声的交织,以及玉盘中珠玑般的音符跳跃,进一步渲染了现场的热烈气氛。随着音乐的高潮,宾客们逐渐被吸引,直至“坐客渐欲身离榻”,表现出他们对这场表演的深深着迷。
最后,“裂帛一声催合杀。玉容娇困拨仍插,雪梅一枝初破腊”,诗以女子弹奏结束时的瞬间为结尾,不仅描绘了音乐戛然而止的瞬间,还通过“玉容娇困拨仍插”的描写,展现了女子在表演后的疲惫与满足,以及“雪梅一枝初破腊”的比喻,象征着新年的到来,整个场景充满了温馨与希望。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成功地捕捉了茶事活动中女子弹奏琵琶的美妙时刻,以及周围环境与人物情感的微妙变化,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生活美学的独特追求和高雅品味。
闲思十八年前,依稀正是公年纪。
铜驼陌上,乌衣巷口,臣清如水。
是处风筝,满城昼锦,儿郎俊伟。
但幅巾藜杖,低垂白鬓,用与绮、问何里。
最忆他年甘旨。也曾经、三仕三已。
至今结习,馀年未了,业多生绮。
安得滕廛,移将近市,长薰晋鄙。
望福星炯炯,西江千里,待公来社。
动地东风起。画桥西、绕溪桑柘,漫山桃李。
寂寂墙阴苍苔径,犹印前回屐齿。
惊岁月、飙驰云驶。
太息攀翻长亭树,是先生、手种今如此。
君不乐,欲何俟。傍人错会渊明意。
笑斯翁、皇皇汲汲,登山临水。
佳处径呼篮舆去,彷佛柴桑栗里。
从我者、门生儿子。
尝试平章先贤传,屈原醒、不似刘伶醉。
拼酩酊,卧花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