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雪夜二首·其二》
《雪夜二首·其二》全文
宋 / 刘应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冬]韵

浮云著眼不留踪,独与梅花共过冬。

淡月故移疏影去,断魂谁杵暮山钟。

(0)
注释
浮云:比喻变化无常的事物。
著眼:注视,留意。
不留踪:不留下任何痕迹。
独:独自。
梅花:象征坚韧和高洁。
过冬:度过寒冷的冬季。
淡月:清冷的月亮。
故:故意。
移:移动。
疏影:稀疏的影子。
断魂:心神不定,情绪低落。
谁:不知何人。
杵:敲击。
暮山钟:傍晚时分山中的钟声。
翻译
浮云在眼中飘过不留痕迹,独自陪伴梅花度过寒冬。
淡淡的月光故意移动,投下稀疏的影子,傍晚的钟声在远处山头回荡,让人心碎。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与梅花共度寒冬的情景。"浮云著眼不留踪",云如游龙,飘渺无定,似在比喻诗人的隐逸生活,这些云朵来去匆匆,不留下任何痕迹,正如诗人自己,也不愿意让世间留下自己的踪迹。"独与梅花共过冬",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坚贞和高洁,诗人选择与之为伴,表明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独钟,以及内心的清高脱俗。

"淡月故移疏影去",这句描写了夜晚微弱的月光下,树木投射出的稀疏影子。"故"字用得妙,显示出诗人对月光和影子的有意安排,是为了营造一种静谧而超脱的氛围。

"断魂谁杵暮山钟",这句中的"断魂"二字,让人不禁感慨,似乎诗人的心灵在这寂寞的夜晚,也随着远处寺庙中渐渐沉寂下去的钟声而飘渺。"谁杵"一词,用得极其传神,仿佛是时间本身在敲响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红尘、隐逸山林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把握。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透露出诗人的个性和情感,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清冷与孤寂,却又自有一种超然世外的美感。

作者介绍

刘应时
朝代:明

猜你喜欢

题十六罗汉画卷

十六应真谁为写,无住庵主隆茂宗。

茂宗亲入龙眠室,意匠彷佛将无同。

结跏趺坐侍天女,偏袒右肩降神龙。

手乂布衲云石静,背倚蒲团秋树空。

或圆其颅狞若怒,或帽其首皤而翁。

或持经卷面新竹,或撚长须修古容。

或陪语笑荫嘉木,或袖麈尾邻枯筇。

或憩荦确枕苍虎,草木衣袂皆天风。

或老无力挟以幼,牙齿脱落双鬓童。

一翁羽扇治茗饮,二士徐行相与从。

就中笔法各臻极,体态一一清而丰。

非仙非神亦非鬼,特以戏幻施神通。

我去天台不千里,赤城烟霞魂梦中。

胡麻饭熟木瓜烂,桃花流水春溶溶。

每思石桥若天上,有脚未踏心忡忡。

今日何日展图画,钟山秋雨鸣梧桐。

欣然矫首望瀛海,应真有灵当我逢。

(0)

自京还越道中杂占六绝句·其二

晓日苍凉带水烟,畏途行尽半平川。

临流自顾戎衣笑,车马驴船过一年。

(0)

送仲权百户之山东兼问薛正言

蓟门同看月,汶上独登舟。

风雨青灯夜,旌旗玉帐秋。

乍分偏忆旧,久客会禁愁。

若过菜州驿,烦君问薛收。

(0)

送高公子还京师

燕山九月沙草黄,晓河浮冰天雨霜。

狐裘乌靴骑马郎,马蹄踏踏归帝乡。

黄金台前新酒香,子须先尝我尽觞。

半年同客情难忘,白日联镳夜共床。

笑谈在耳书在囊,子今去矣谁翱翔。

北来鸿雁斜作行,河中鲤鱼三尺长。

我未得归心独伤,子肯寄书鱼雁将。

(0)

中秋夜燕集

白云破秋色,飞虫起商声。

渔阳明月夜,钟鼓閟寒城。

城寒逼塞门,枥马萧萧鸣。

及兹展良会,座客欣合并。

飞觞接软语,鹤发间华缨。

明河西南泻,列宿正纵横。

虽非帝乡见,稍慰羁旅情。

木落长白山,霜飘大宁营。

上公未旋旆,我辈当遐征。

且尽今夕乐,戎车有严程。

(0)

鹭鸶

丝羞顶发雪羞裳,敛翅凝眸立野塘。

日晚莲船惊起处,逆风飞去两三行。

(0)
诗词分类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诗人
褚亮 薛道衡 宇文虚中 吴激 拾得 李日华 刘珝 程大昌 苏子卿 章炳麟 秦韬玉 丰坊 黎简 林光朝 邓剡 郑樵 崔与之 刘孝威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