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端窗外,种惹深秋,不断雨声来。
更朝朝暮暮,一心未展,复一心开。
叶叶虽乾不落,更助竹风哀。
萧瑟谁能听,月下徘徊。
且喜抽花艳甚,似芙蓉千瓣,一夕惊雷。
有瀼瀼露滴,堪取入瑶杯。
成香牙、得霜方熟,与蒲桃、颗颗浸春醅。
绿天里、拼凄凉但,白玉山颓。
无端窗外,种惹深秋,不断雨声来。
更朝朝暮暮,一心未展,复一心开。
叶叶虽乾不落,更助竹风哀。
萧瑟谁能听,月下徘徊。
且喜抽花艳甚,似芙蓉千瓣,一夕惊雷。
有瀼瀼露滴,堪取入瑶杯。
成香牙、得霜方熟,与蒲桃、颗颗浸春醅。
绿天里、拼凄凉但,白玉山颓。
这首《潇潇雨·芭蕉》是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所作。诗中以芭蕉为载体,描绘了深秋时节雨声不断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哀婉的氛围。
首句“无端窗外,种惹深秋,不断雨声来”,以“无端”二字开头,表达了诗人对深秋季节突然降临的雨声的意外和无奈。接着,“更朝朝暮暮,一心未展,复一心开”,通过对比“未展”与“开”的心情,展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波动,既有对雨声的烦躁,也有对雨后可能带来新景象的期待。
“叶叶虽乾不落,更助竹风哀”,描述了芭蕉叶在雨中虽已干枯却依然挺立,与竹子一起在风雨中哀鸣,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气氛。接下来,“萧瑟谁能听,月下徘徊”,诗人独自在月光下徘徊,倾听这萧瑟的雨声,表达了孤独与哀愁的情绪。
“且喜抽花艳甚,似芙蓉千瓣,一夕惊雷”,在雨后的寂静中,诗人惊喜地发现芭蕉抽出的新芽如同千瓣芙蓉,在雷声中绽放,这一转折带来了希望与生机的象征。最后,“有瀼瀼露滴,堪取入瑶杯。成香牙、得霜方熟,与蒲桃、颗颗浸春醅。绿天里、拼凄凉但,白玉山颓”,诗人借露珠、香牙、蒲桃等意象,表达了即使在凄凉的环境中,也能找到生命的美好与希望,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情感的巧妙融入,展现了深秋雨季中的独特韵味,同时也蕴含着对生命坚韧与希望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