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燕对舞春风柔,风开桑眼青如油。
家家晒箔急蚕事,女伴不作嬉春游。
十七呜鬟臂苦短,大妇扶将小妇挽。
蚕瘦叶稀不满筐,那有心情更回眼。
谁家游侠儿,呜鞭陌上走。
自觉口中衔石阙,不知纤条伤素手。
春日脉脉春云阴,恨无绿绮通春心。
路人千百说长短,自惜年华自不禁。
君不见鲁国秋胡妇,忍死不受狂夫金。
紫燕对舞春风柔,风开桑眼青如油。
家家晒箔急蚕事,女伴不作嬉春游。
十七呜鬟臂苦短,大妇扶将小妇挽。
蚕瘦叶稀不满筐,那有心情更回眼。
谁家游侠儿,呜鞭陌上走。
自觉口中衔石阙,不知纤条伤素手。
春日脉脉春云阴,恨无绿绮通春心。
路人千百说长短,自惜年华自不禁。
君不见鲁国秋胡妇,忍死不受狂夫金。
这首清代张之洞的《采桑曲》描绘了一幅春天采桑的生动画面。首句“紫燕对舞春风柔”以燕舞春风的和谐场景衬托出春天的温柔,接着“风开桑眼青如油”形象地写出桑叶在春风中蓬勃生长的翠绿。诗人通过“家家晒箔急蚕事”展现了农忙时节,村民们忙碌于蚕桑生产的紧张气氛。
“女伴不作嬉春游”一句,点明了女子们为了蚕事而放弃了春游的欢乐,体现出她们的勤劳和责任。接下来,诗人细致描绘了少女们采桑的辛苦,尤其是“十七鸣鬟臂苦短”,暗示了她们年纪轻轻就承担起繁重的劳作。
“大妇扶将小妇挽”描绘了家庭中的互助与扶持,而“蚕瘦叶稀不满筐”则揭示了蚕丝生产中的艰辛和收获的微薄。随后,诗人借“游侠儿”形象,对比了农妇们的辛劳与纨绔子弟的闲适,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最后,“春日脉脉春云阴”营造出阴郁的氛围,诗人感叹“恨无绿绮通春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无法排遣的愁绪。全诗以鲁国秋胡妇的故事收尾,寓意女子坚守贞操,不愿为金钱所动,深化了主题。
整体来看,《采桑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采桑妇女的生活,既有对她们辛勤劳动的赞美,也寓含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仕宦多岐途,水山无定位。
幽人肆其怀,水山不可避。
此怀忽中易,水山安能媚。
余亦干进者,安知达隐事。
因思禹穴奇,适与淡衷值。
先生味其言,欲向水山示。
未获水山情,聊求读书意。
此中大有佳,捷径毋相累。